马诚方
清末评书艺人。祖籍甘肃永昌县人。后定居北京。回族。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侵略北京后,生计中断。漂泊江湖,后辗转到北京,遂定居于此。以说中国古典小说为长,成为同治、光绪年间北方著名评书艺人。《水浒》自成一派,并在拾样杂耍艺门中享有声望。
清末评书艺人。祖籍甘肃永昌县人。后定居北京。回族。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侵略北京后,生计中断。漂泊江湖,后辗转到北京,遂定居于此。以说中国古典小说为长,成为同治、光绪年间北方著名评书艺人。《水浒》自成一派,并在拾样杂耍艺门中享有声望。
参见“犯屯”(575页)。
布依族传统戏剧之一。因创始于贵州册亨而得名。流行于黔南、黔西南布依族民间。相传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广西田林人到册亨教人学唱北路壮戏,其后,人们结合当地布依族特点而创造出此剧种。演员穿布依
西夏职官中品封号。西夏语音“丁嵬”。西夏文《官阶封号表》中与能式同一等级。参见“官阶封号表”(1532页)。
即“毗舍耶”(1649页)。
拉祜语音译,意为“最富有者”。解放前云南省澜沧县糯福区一带拉祜族随着地主经济的发展分化出来的一个社会阶层。不仅占有较多的田地、牛马及其它生产资料,还经常雇长、短工和放高利贷,基本不参加农业劳动,主要靠
见“花剌子模”(999页)。
一种小型的半地穴式住所。赫哲语音译,意为小型地窨子。旧时流行于今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赫哲族地区。多作为冬季住房。一般向地下挖2—3尺深长方形坑,大小依人口多少而定;顶上用一二根粗木作梁,搭上檩、椽,支起楔
苗族契约。苗族原无文字,遇借贷时则结草为契。以草1本准银10两计之。请中人为凭证,借债者授债权者草本为据。无利息时只凭草本讨还借贷。尚有结绳合符估治计息之契据。
?—1910清末将领。云南临安府阿迷州(今云南开远县)人。回族。自幼好武喜兵。咸丰八年(1858),以武童入营,随岑毓英军镇压杜文秀回民起义军,累升至都司。光绪元年(1875),从征腾越义军,补游击加
①六至八世纪东突厥汗国境内氏族名、部落名。又称九姓乌古斯或人姓乌古斯。鄂尔浑突厥文碑如《暾欲谷碑》、《阙特勤碑》、《毗加可汗碑》以及《磨延啜碑》等均提及此部。时役属听命于突厥可汗,常为之战。或认为乌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