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靺鞨

靺鞨

隋唐时东北少数民族名。一作靺羯。来源于挹娄(肃慎)。其名初见于北齐河清二年(563),为南北朝时“勿吉”同音异译(一说为勿吉转换读音而成靺鞨,今有人认为是“貊貉”转音)。下分众多部落,著名者有粟末、伯(汨)咄、安车(居)骨、拂涅、号室、黑水、白山等7部。活动范围史载东至于海,西接突厥,南界高丽,北邻室韦;实际约东到今日本海,西以前苏联之结雅河及中国之嫩江一线以东为限,南在松花江上游流域与高句丽接壤,北达外兴安岭及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在此区域内,粟末部居最南,分布在吉林市附近松花江上游地区;伯咄部约在今拉林河流域(旧说在伯都讷,即今吉林省扶余市境);安车骨部在依兰县东南和以东地区(通说在阿勒楚克,即今黑龙江省阿城县境);拂涅部居牡丹江下游以东地区(旧说在以宁安为中心的牡丹江流域,今有人说在哈尔滨市南的拉林河流域);黑水部处松花江注入黑龙江后的黑龙江两岸(一说在黑龙江下游);号室部散布在兴凯湖南的绥芬河流域;白山部居牡丹江上游以东地。与隋唐王朝关系密切,多次遣使朝贡。隋炀帝时,粟末部首领度(突)地稽率部千余家内属,受封为右光禄大夫、辽西太守,被安置于柳城(唐营州,今辽宁朝阳)。唐初,南部的粟末、白山、伯咄、安车骨、号室等部,转附高丽;北部以黑水靺鞨为中心,迅速发展壮大;迁居营州者臣属唐,唐以度地稽为“总管”,又拜为右卫将军,赐姓李氏,其子李谨行袭职后,累立战功,由营州都督擢右领军大将军、积石道经略大使、镇军大将军、行右卫大将军,死后追封燕国公,陪葬乾陵。在唐对高丽战争中,度地稽部助唐征高丽,原南部的靺鞨人大多助高丽与唐抗争。各部发展不平衡,南部的粟末等部已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北部的黑水诸部还以狩猎为主。皆善养猪,为衣食来源之一,富者有猪多至数百口。“君长”称“大莫佛瞒咄”,父子相承。住半地穴式房屋,“相聚而居”。尚无文字。在其故地考古发现了许多铁、铜器。度地稽部因住地近中原和多次受册封、赏赐,发展最迅速,唐时其部落有“家僮(奴仆)数千人,以财力雄边”。唐总章元年(668)高丽国亡后,粟末部也迁居营州,白山部归唐,伯咄等3部“奔散微弱”,“遗人”加入了由营州东走以粟末靺鞨人为主体建立的渤海国;北部诸部以黑水部为中心,经过兼并联合,有16部,称黑水靺鞨,五代时改曰女真。

猜你喜欢

  • 勒苏濮

    部分彝族的自称。他称山苏。原为地名,后演变为支系名。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峨山、新平、元江、双柏等县。详见“彝族”(2594页)。

  • 布此特衣

    即“勒俄特衣”(1987页)。

  • 松潘等处安抚司

    明代四川地方土司名。洪武十四年(1381)置。治所在龙州(今四川平武)。初以龙州知州薛文胜为安抚使,秩从五品。二十年(1387)正月,改为龙州。二十二年(1389)九月,改为龙州军民千户所。二十八年(

  • 回离保

    ?—1123辽末大臣、奚王,又称铁骊王。又作回离不。一名翰,字挼懒。奚族。奚王忒邻之后。善骑谢,矫捷而勇。辽道宗大安(1085—1094)年间,补护卫,迁铁鹞军详稳。天祚帝,天庆(1111—1120)

  • 略阳道

    古政区名,相当于县。氐族聚居区。西汉置,属天水郡(治今甘肃通渭县西)。为※十三氐道之一。治所在今甘肃秦安县东北陇城镇。东汉改为略阳县,属汉阳郡。晋属略阳郡(治今甘肃秦安县东南)。战国时此地为白马氐之东

  • 可令河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亦作枯凌河卫。永乐五年(1407)正月,女真首领土成哈等来朝,与喜乐温河等十一卫同时设立。其地有说在今锦县东南,与老边屯相近,枯凌河即大凌河故道或说可令河即今黑龙江省舒林

  • 天女之惠

    关于卫拉特蒙古杜尔伯特祖先的神话故事。又译《神女的恩惠》。主要叙述一位年青英俊的猎手在努德山顶湖畔遇见四位仙女,便用套马索将其中一名仙女套住,两人成亲,后生下一男孩。仙女回天宫时,将男孩放入摇篮里挂在

  • 兰屿

    我国台湾省附近岛屿名。历史上曾称谈马颜。本岛居民称红头屿。位于台东东南49浬的西太平洋中,距台湾本岛最南端的鹅銮鼻40浬。分大兰屿(面积36平方公里)和小兰屿(面积5平方公里),因岛上盛产蝴蝶兰,故名

  • 陈喜

    明代蒙古族画家。字仲乐。明宫廷太监。博雅多识,专工人物鸟兽画。明人夏文彦《图绘宝鉴》赞其丹青“下笔无痕,为一代之妙”。

  • 旧时仫佬族宗族组织名称。存在于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等地。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存在于各大姓之中。聚族而居,不相混杂,拥有一定公产(蒸尝田或公共耕地),由各户轮流耕种,上缴部分用作清明“祭祖”及“会款”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