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逻娑

逻娑

唐吐蕃王朝古都。又称逻些。即今拉萨。位于今西藏中部,拉萨河中游。吐蕃雅隆部落强大后,其首领囊日松赞率部北伐,败原占据逻娑川(拉萨平原)之苏毗部,遂以逻娑为政治中心。至松赞干布时正式以此为都邑。先后建大昭(逻娑祖拉康)及小昭(逻娑热木切)2寺,又于红岩山(今布达拉山)建修行处,置佛供奉。一说2寺分供释迦牟尼(文成公主所带)及不动金刚(尼泊尔公主所带) 2佛像,查拉路甫山摩岩亦雕刻佛像,礼佛敬奉,一时蔚然成风,故称其地为“逻娑”,意为“神地”、“佛地”。另说,相传大昭寺一带原系一片沼泽,遂征百姓以山羊自彭域驮土填之,奠基建寺,遂称该地为“热萨”,意为“山羊(驮)土”。长庆二年(822),唐蕃会盟,于大昭寺前立《唐蕃会盟碑》,申明唐蕃“社稷如一”,世代和睦。明代又先后建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连同此前之木鹿寺,形成四大林(寺):功德林、策墨林、希德林、丹吉林。寺院林立。清代五世达赖及第斯桑结嘉措执政时,先后建成布达拉白宫(建于1645—1648)与红宫(建于1690—1693)。成为闻名中外的建筑群体,风格独特,世称一绝。七世达赖时以乌尧颇章及格桑颇章为主,建成罗布林卡(宝贝园林);八世达赖时予以扩建,成为历世达赖喇嘛之夏宫。清廷于此设驻藏大臣,建衙设官,统管西藏。其地有清廷命令设置的噶厦公所、常驻清军的札什城、平定西藏碑、药王山(甲波日山)及关帝庙、布达拉宫与药王山之间的过街佛塔等许多有历史意义的古迹。诸大贵族的官邸亦在此四周兴起。以大昭寺为轴心的八角街形成为民间集市,中外商人云集于此。其周围林间、又多处设有林卡,为贵族之别墅。其称沿用至今,现成为西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中心。

猜你喜欢

  • 奉国将军

    爵名。清宗室中爵位之一。分一、二、三等。崇德元年(1636),始立此爵。时初创九等封爵。居末。顺治六年(1649),列爵十等,居九。十年(1653),列爵十二等,居十一。乾隆十三年(1748),终定封

  • 辰州府

    行政区划名。明改辰州路置,治所在今湖南沅陵县,隶湖广布政使司。清初沿用明制,领州1,县六:黔阳、麻阳、沅陵、泸溪、辰溪、溆浦。康熙三年(1664),改属湖南。乾隆元年(1736),割黔阳、麻阳属沅州府

  • 江卡

    地名。今属芒康。东至巴塘,南邻盐井,西界科麦,北抵贡觉。金沙江与澜沧江之分水岭,世称宁静山(今芒康山)。为川、滇入藏大道。元延祐(1314—1320)间,被蒙古人占领,建春绷寺。明正统九年(1444)

  • 相佑助译者

    见“助译者”(1069页)。

  • 把什

    即“榜什”(2420页)。

  • 其至鞬

    东汉时辽西鲜卑大人。元初六年(119),鲜卑为汉度辽将军邓遵所败,永宁元年(120),与乌伦率众赴邓遵处请降,奉献贡物,被诏封为率众侯。建光元年(121),复叛,进犯居庸、云中,击败太守成严,包围护乌

  • 六月年

    云南红河地区哈尼族节日之一。哈尼语称“苦扎扎”。一般在夏历六月举行,故名。节日期间,宰杀牲畜,由宗教头人主持祭祀谷神,祈求保佑丰收。青年们聚集在一起荡秋千、摔跤、狩猎、唱山歌,尽情欢乐。

  • 苑川

    古地名。即今甘肃榆中县大营川地区。以汉置牧师苑于川内,故名。又以在汉勇士县境内,亦名勇士川。原为鲜卑莫侯氏居地。约东晋初,鲜卑乞伏述延(西秦国君乞伏国仁曾祖)破该部,迁居于此。其孙乞伏司繁立,于东晋废

  • 段素贞

    即“段素真”(1698页)。

  • 延庆

    西辽德宗天佑皇帝耶律大石年号。约1131—1133年,凡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