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行国

行国

中国古代文献对游牧民族的泛称。该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传》,意谓以游牧畜牧业为基础的国家。如“乌孙,在大宛西北,可二千里,行国,随畜”。自是以后,遂为历代学者沿用。如《汉书·西域传》:“大月氏本行国也,随畜迁徙,与匈奴同俗”。在中国历史上,除乌孙、月氏外,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纥、蒙古等,都是行国。行国最重要特点就是居穹庐(毡帐),衣皮裘、食肉饮酪,依季节变化,逐水草迁徙。各部贵族及其部众,虽各有份地,但因生产方式粗放,不储草,无棚圈,故牧地俱无法长期固定。每当政治局势安定时,牧地变换通常都不大;可一旦出现动荡,或遭受严重自然灾害,便立刻弃故土而觅新居,经济基础极脆弱。如大月氏,原游牧于敦煌、祁连间,后因匈奴压迫,即徙居妫水(今中亚阿姆河)以北。又如北匈奴郅支单于,原居漠北,因惧汉朝及南匈奴呼韩邪单于袭击,便率众徙往康居(今中亚锡尔河和阿姆河流域)。由于生产方式落后,社会经济不发达,其部落联盟、或部族共同体的稳定性也较差。每当其中一部落强盛时,周邻各部便迅速与之结盟,组成部落集合体。但当其势力转弱时,同盟便立刻解体。因其经常转徙,自幼生长于鞍马间,其人皆精骑射,习战斗,善驰骋。尤长于打运动战,游击战,有来如风雨,去如飚浮之誉,以其兵为铁骑。因自然条件影响,中国历史上的“行国”,多出现于北方和西北地区。其与中原各族,虽不时争战,但政治、经济联系也极密切,并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难以分割联系。

猜你喜欢

  • 公孙敖

    汉朝官员。义渠人。初事景帝,为郎。武帝元光六年(前129),以匈奴入上谷,杀略吏民,奉命从车骑将军卫青等出征,为骑将军,兵败,折兵七千人,罪当斩、赎为庶人。元朔五年(前124),复以校尉从大将军卫青击

  • 莲花生遗教

    书名。全称《乌仗那大师莲花生广传莲花遗教》。成书于14世纪。原为埋于地下之书—伏藏,后被央坚珠巴益西措杰(一说是乌坚林巴)发掘,于雅隆谢吉查宗出土。主要记载吐蕃赤松德赞时(755—797年在位)来吐蕃

  • 蔡巴·衮噶多吉

    1309—1364元代地方官员、著名学者。藏族。仲钦·门兰多吉之子。五岁能熟读诗文。元至治三年(1323),被委任为卫藏蔡巴万户长。泰定元年(1324),亲至内地朝觐泰定帝也孙铁木儿,受赐银印和掌管蔡

  • 黎弓

    黎族过去狩猎或作战武器之一。南方少数民族多擅长使弩,而黎族却普遍用弓。弓以木或竹制成,箭长3尺,镞长5寸似茨菰叶,其特点是“弓短矢重”。因无羽,射程远不过三四丈,多施近射,但多涂毒于锋镝,中者必死。

  • 高老五

    ?—1819清代临安反封建领主起义首领。哈尼族。※高罗衣侄。嘉庆二十二年(1817),高罗衣起义失败被杀后,他于次年六月复称王,与随高罗衣举事失败脱险的副军师马哈扎结合,率众再度起义。聚哈尼、彝族50

  • 熟黎

    宋至清对部分黎族的称谓。最早见于《桂海虞衡志》:“(海南)有黎母山,诸蛮环居四傍,号为黎人,内为生黎,外为熟黎”。指居处接近汉族地区,较早接受汉人经济文化影响,不少能半通汉语,时出与汉人互市,先后归属

  • 秦王

    ①辽封爵。保宁元年(969),知南院枢密事高勋以定策功受封,乾亨元年(979),韩匡嗣自燕王降封;开泰(1012—1021)中,景宗第四子耶律隆庆受封;景福元年(1031),后族萧孝穆徙封。重熙十年(

  • 旧老城

    见“佛阿拉”(1096页)。

  • 慕容熙

    385—407十六国时期后燕国君。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北)人。鲜卑慕容氏。字道文,小字长生。后燕国君※慕容垂少子。初封河间王。晋隆安二年(398),兰汗篡立后,受封辽东公。慕容盛即位后,改封河间公。

  • 图勒哩山卫

    见“土鲁亭山卫”(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