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蒙古族摔跤

蒙古族摔跤

蒙古族传统体育活动之一。历史悠久,早在1206年蒙古国建立前已盛行。优秀的摔跤手被尊称为“孛阔”(蒙古语意为“力士”)。据史载,成吉思汗从父不里及蔑儿乞部赤勒格儿均享有此称。旧时与赛马、射箭合称为男子三项竞技。多于祭敖包及那达慕大会时举行。参赛的布和(摔跤手)需成偶数,成对进行,人数不限,多可达上千人,时间不限,取胜为止。赛前,依俗推一长者对参赛者编排配对。比赛时,摔跤手身穿牛皮和帆布制的紧身背心,上面钉有数行扣子大小的铜钉和银钉,后背中间多有圆形铜镜或银镜。下身着肥大的白色摔跤裤,脚穿蒙古靴,跳着狮子舞步或鹰舞步出场。裁判发令后,双方握手致敬,开始抱摔,只准抓对方的上衣、腰带,不准抓裤子或抱腿,以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为负,获胜者往往奖给好马1匹。

猜你喜欢

  • 阿勒坦汗法典

    即“俺答汗法典”(1886页)。

  • 临安广西元江等处宣慰司兼管军万户府

    元少数民族地区军政机构。隶云南行省。辖境约当今云南省东南部地区。司治临安路(今云南通海),统临安、广西(今云南泸西)、元江、和泥(今云南红河西南)4路及车里军民总管府(今云南景洪)。被统治者有哈尼、彝

  • 荔波县

    县名。其地居有苗、水、侗、瑶等族。隋以前与贵州独山县为夜郎之毋敛地。唐为环州属地。宋属融州,后置州。元降为县。旋复为州,属庆远南丹溪洞等处军民安抚司。明洪武元年(1368),省州入思恩县。十七年(13

  • 常德

    ①清朝将领。索伦人。姓乌札氏。隶布特哈正红旗。乾隆五十七年(1792),以领催从征廓尔喀,因作战勇敢赏花翎。嘉庆元年(1796),从副都统乌尔图那逊,参与镇压白莲教起义,赐号廓尔察巴图鲁。道光十三年(

  • 李冠铭

    清末武术米家。河北沧州孟村镇(今孟村回族自治县)人。回族。系六合门。为“大刀王五”师傅李凤岗之叔。有奇力,性负气。据传有镖客喊镖过其门,冠铭愤怒,因驰马追之,超其前,有石坊,以手攀坊梁,以股夹马,马跳

  • 香卓万户

    详见“绛卓万户”(1785页)。

  • 主儿乞

    即“主儿勤”(620页)。

  • 王岱舆

    约1573—1658明末清初伊斯兰教著译家和经师。名涯,以字行,别署“真回老人”。金陵(今南京市)人。回族。先祖天方(今阿拉伯)人。明洪武(1368—1398)年间,因朝贡至京(今南京),在钦天监任职

  • 西秦宣烈王

    见“乞伏国仁”(124页)。

  • 内属城

    指清代新疆天山南北两路初设的八大直隶行政区。即直隶城。初维吾尔族居域中,惟设哈密旗和※吐鲁番旗,治以札萨克(旗长);此外,“内属者回城八”,各治以阿奇木伯克,即:南疆喀什噶尔(今喀什,英吉沙尔附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