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民族起源>

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如称匈奴为“”;乌桓、鲜卑先世因“在匈奴东,故曰东胡”(《史记索隐》引服虔语);“汉人谓西域诸国为西胡”(《西胡考》);东胡与林胡、楼烦又被统称为“三胡”。匈奴亦自称“”,狐鹿姑单于致汉书称:“南有大汉,北有强胡”(《汉书·匈奴传》)。从分布地区看,战国时匈奴居燕、赵、秦之北;东胡驻燕北;西胡分布于匈奴西至葱岭一带,林胡、楼烦位于晋北。关于语言系属,学界说法不一。一说匈奴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东胡属满、通古斯语族;西胡大体属突厥语族。就经济生活看,匈奴自古为“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史记·匈奴列传》)的游牧民族;东胡及其后裔亦“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近汉地区有农业;而西域一些地区的居民则“建城郭,务田畜”,“善贾市”(《西胡考》)。此词为汉籍所广泛应用:赵武灵王十九年(前307),仿效北方各族之服饰和作战方式,称“胡服骑射”。汉竟宁元年(前33),王昭君出塞嫁匈奴呼韩邪单于后被封为“宁胡阏氏(意后妃)”。汉代由归附之匈奴人组编的骑兵称长水胡骑、宣曲胡骑、池阳胡骑。为御匈奴侵扰,西域各地亦多设有“却胡侯”、“击胡侯”、“却胡都尉”、“击胡都尉”、“击胡君”等职。从这些地区传入之物品称胡琴、胡桃、胡椒等。汉灵帝(167—189年在位)因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相为之。魏晋以后,活动于中原地区的各族亦被称为“”,如“休屠胡”(又作“休屠各胡”)、“卢水胡”、“羯胡”、“稽胡”(又作“山胡”)等。

猜你喜欢

  • 额勒伯克汗

    1361—1399明代蒙古可汗。全称额勒伯克尼古埒苏克齐汗,又译厄尔白克等。孛儿只斤氏。※脱古思帖木儿(乌萨哈尔汗)子。洪武二十五年(1392,一作1391),兄※恩克卓里克图汗卒,无子嗣,于二十六年

  • 塔拉斯

    见“怛逻斯”(1501页)。

  • 马秀廷

    民国初年将领。字文仲。云南省陆良县(今属师宗县)人。回族。青年时期投军门吴远安部,屡立战功,由哨兵升管带军门。清光绪九年(1883),中法战争中率定远、镇远两军,同越南人民抗击法国侵略军。收复10余州

  • 广源州

    唐宋时邕州属羁縻州。唐贞元年间(785—805)置。 自贞元至北宋元丰五年(785—1082),归属邕州(治所在今广西南宁)左江道,为侬峒之地。其地产金。其民每年向唐宋王朝输纳贡赋。天圣六年(1028

  • 青白盐

    一称乌白盐,池盐名称。产于盐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北)五原的乌池、白池等地。色有青、白二种。青盐品质纯净,稍带青绿色,比白盐为优。西夏建国前,党项人多用与宋朝边民交易谷麦。宋淳化四年(993),太

  • 四胡

    蒙古语作“侯勒”,即四弦。18世纪前出现的蒙古民族乐器。盛行于科尔沁草原,几乎家家皆有,人人擅奏。可独奏,亦可伴奏。琴筒为木制,蒙以蟒皮,琴杆用乌木或红木制成。有弦四条,弓用马尾制作,分成两股,分别夹

  • 兀惹城

    见“兀惹”(107页)。

  • 弄更扒

    ?—1746清代傈僳族抗清首领。云南泸水秤戛寨人。乾隆十一年(1746),因不堪永昌府官吏和泸水六库白族段姓土司的压迫苛派,与排把、幸党等寨傈僳族密老五、欧傈僳集众数百进行反抗,以伏弩射伤团练。江外阿

  • 给布给罕

    小儿防寒衣。鄂温克语音译。流行于额尔古纳河地区,是使用驯鹿鄂温克人幼童旧时的传统冬装。用狍皮或驯鹿皮制成。

  • 乌骨里

    见“乌古部”(3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