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突厥文

突厥文

公元7—10世纪古代突厥、回鹘、黠戛斯人使用的一种拼音文字。由于这种文字与古代日耳曼民族使用过的卢尼文外观十分相似,而且用该种文字书写的碑文主要是在蒙古鄂尔浑河流域和西伯利亚的叶尼塞河流域发现的,所以又被称为“古代突厥卢尼文”或“鄂尔浑一叶尼塞文”。虽然在古代汉文史料中早就有过6世纪前后突厥人使用文字的记载,并且从17世纪开始一些国家的学者就陆续发现了刻有这种文字的碑铭,但直到19世纪末它仍是一种无人认识的死文字。后来这种文字的解读是和丹麦学者汤姆森、俄国学者拉德洛夫等人的努力分不开的。突厥文是一种音素、音节混合型文字。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使用的字母数目和字体并不完全相同,一般认为有38—40个字母。不少字母在不同文献中有不同的变异形式,有的多达五、六个。在来源上,突厥文大部分字母来自阿拉米字母,有些则来自突厥人表示氏族或部族标志的符号,还有少数是来自表意符号。在这些字母中,有4个用来表示8个元音,其余的表示辅音。有8个辅音各用两个不同的符号表示,分别用于前元音性词和后元音性词中。突厥文的另一个特点是元音字母在许多情况下被省略,词与词之间一般用两点分开。行款通常是从右向左横写,但也有从左向右横写和所谓“牛耕式”的。突厥文文献主要是一些碑铭和写本,它们在蒙古、西伯利亚、新疆、甘肃及中亚的广大地区都有发现。碑铭主要有1889年在鄂尔浑河流域和硕紫达木盆地发现的《阙特勤碑》和《毗伽可汗碑》、1891年在翁金河畔发现的《翁金碑》、1896年在塔拉斯河流域发现的《塔拉斯碑》、1897年在乌兰巴托附近发现的《暾欲谷碑》等。除属于突厥汗国时期的几个主要碑铭外,还有在叶尼塞河和中亚七河流域发现的属于古代黠戛斯人和西突厥汗国的碑文近90个。写本主要是在甘肃敦煌千佛洞、新疆米兰和吐鲁番等地发现和出土的。这些碑铭与写本对研究古代突厥、回纥、黠戛斯、骨利干人的历史、文化、语言及民族间的相互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事突厥文研究以前苏联学者为多,主要有巴特曼诺夫、克里亚什托尔内、马洛夫、梅里奥兰斯基、纳西洛夫、拉德洛夫、纳捷里阿耶夫等。其它国家主要有德国的帮格、冯加班、瑞典的雅林、土耳其的塔拉提·特根、丹麦的汤姆森、中国的岑仲勉、耿世民等。

猜你喜欢

  • 百夷

    古族名。亦作“伯夷”、“僰夷”、“摆夷”。元明时期对傣族先民的称谓。始见于元李京《云南志略》、周致中《异域志》等书,为唐宋时“白衣”之同音异写。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钱古训、李思聪奉命至麓川平缅

  • 元顺宗

    见“答剌麻八剌”(2240页)。

  • 吹佳勒坡巴朗宗

    见“穷结”(1169页)。

  • 古续儿国讹夷朵

    见“裴罗将军城”( 2448页)。

  • 叶喜海顺

    ?—1944近代蒙古王公。内蒙古图什业图旗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袭札萨克和硕亲王。1914年与清皇族肃亲王之女金孟显珍结婚。后得到袁世凯的赏识。1920年认张作霖为义父。1932年9月,任伪满

  • 乙辛隐

    ①见“萧陶苏斡”(2002页)。 ②见“耶律学古” (1314页)。 ③见“耶律斡特刺”(1328页)。 ④见“耶律室鲁”(1317页)。

  • 施南宣慰司

    元明湖广土家族土司名。元至正十七年(1357),明玉珍以元施南宣抚司改置,在今湖北利川市、宣恩县一带。明洪武四年(1371),宣慰使覃大胜遣弟覃大旺朝觐,献元朝所授金虎符,仍授原职,秩从三品。十五年(

  • 都统军

    见“统军”(1785页)。

  • 独贵龙运动

    “独贵龙”亦作“多归轮”等。蒙古语音译。“独贵”意为“圆”,“独贵龙”意为“环形”或“圈子”。蒙古族人民近代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一种组织形式。因参加“独贵龙”的人聚会时坐成圆圈,以表示成员的平等身份。在发

  • 嘎勒布勒

    萨满教宗教观念之一。鄂温克语音译,“根子”、“图腾”之意。旧时流行于今内蒙古陈巴尔虎旗等地。此地鄂温克人每个氏族都以某一物体作为本氏族的标记,一般是鹰、天鹅等飞鸟,个别的是兽或山。各氏族的人对本氏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