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突厥官制

突厥官制

古代突厥汗国职官制度。关于汗国职官设置情况,诸书记载,详略不一。目前学术界一致公认《通典》所述,最为完备。其国以可汗为最高首领,建庭于郁都斤山(位于鄂尔浑河上游,今杭爱山支脉)。可汗而外,有小可汗,多为汗之子弟或近亲。官职初有10等,或以形体,或以老少,或以颜色、须发,或以酒肉,或以兽名。始波罗,又称“莫贺弗”,沙波罗、沙钵略、乙失钵,皆勇健者之称;三大罗,由“大罗便”(酒器)得名,官特贵,皆以子弟充任;哥利达官,“哥利”谓“”,“达官”即“达干”;贺兰苏尼阙,“贺兰”谓“马”,“苏尼”为“掌兵官”;珂罗啜,由珂罗便(黑色)得名,职位高,多以年长者充任;索葛吐屯,“索葛”谓“发”,职位如州郡之官;匐你热汗,掌监察非违,厘定班次;安禅具泥,掌家事如国官;间或置附邻可汗,意指卫士;遗可汗,“遗”意谓“屋”,或言屋可汗。后随着势力发展,制度日备,其官吏职掌、配置又有不同程度变化。可汗而外,官号发展至28等。其中常见的有叶护、设、特勤、俟利发、吐屯发、颉利发、屈律啜、闫洪达、俟斤、梅录、匐等。“叶护”,是指部族中分部之长(一说为管辖西部的长官);“”,又译“”、“”,为典兵官;特勤,有的史籍讹称作“特勒”,为可汗子弟侄甥之称呼;俟利发、颉利发、俟利弗、俟利伐,同名异译,为参与决策、评议政事官员;吐屯,为驻节异国或他族地区的监领官;啜,为统领5咄陆官员,一啜管一“箭”;俟斤,为统领5弩失毕部官号(一说与颉利、颉利发、俟利发同名异译),一俟斤管一箭;闫洪达,为参与评议政事者;梅录,一说“统兵者”之意,一说为皇家总管;匐,“伯克”异译;诸官皆世袭。他们为汗国的统治阶级,是广大突厥人民的压迫者和剥削者。

猜你喜欢

  • 成吉思汗传

    亦作《圣成吉思汗传》,即《蒙古黄金史纲》(2343页)。

  • 北青摩崖

    金代女真文字崖壁刻书。金宣宗兴定二年(1218)刻,在今朝鲜咸镜南道北青郡串山。1911年发现。字面高1米33。有5行40余字。所记佛事,因字迹模糊,不易辨认,学者对其解读意见不

  • 明王

    辽封爵。天禄(947—951)初,耶律安端受封。安端,太祖弟,字猥隐。神册三年(918),为惕隐,天显四年(929),为北院夷离堇。曾征渤海,平叛。太宗即位,有定策功。后与兄剌葛谋乱,妻粘睦姑告变,太

  • 摩云塔

    又名云接寺塔。俗称中寺塔。契丹王朝时期所建佛塔。位于中京道光中府(今辽宁朝阳)。在今朝阳东凤凰山(古称龙山)上,现存佛寺上、中、下三处,山顶为上寺,下行一里为中寺,下寺居山腰。上、中寺各有塔遗存。上寺

  • 关南之战

    见“白马岭之战”(607页)。

  • 段和誉

    即“段正严”(1696页)。

  • 伊巴罕

    ?—1686清朝将领。满洲正白旗人。格济勒氏。天聪八年(1634),袭伯父舒珠骑都尉世职,授三等侍卫。旋任刑部郎中兼佐领。顺治七至九年(1650—1652),三遇恩诏晋世职至二等轻车都尉。十八年(16

  • 乔散可望

    东乡语音译,意为“后儿子”。旧时东乡族地区民间对有钱人廉价买来的穷苦人的称谓。多为农民阶层中极贫苦者,类似奴隶、半奴隶性质。民国二十年(1931)左右,出现大量破产农民,被迫将自己10岁左右的子女,出

  • 马宥

    清代文士、诗人。字书渊。江苏溧阳县人。回族。幼承父马世俊家学,博通古文,亦工诗。为文晓畅,诗爽朗有风格。著有《砚畴集》、《溧诗近选》。

  • 永宁土知州

    元明纳西族土司。元初设答兰管民官(答兰是永宁的古称)。后设永宁土知州,属丽江军民宣抚司。《元史·地理志》永宁州:“昔名楼头赕,接吐蕃东徼,地名答兰,么些蛮祖泥月乌逐出吐蕃,遂居此,世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