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牛宗碑

牛宗碑

古碑。位于云南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城西12公里江边乡一碗水村西侧。为通往勐野井盐矿和普洱县的旧驿道。碑系细砂石制,高97厘米,宽52厘米,碑文约563字,立于嘉庆十六年(1881)秋。字迹损坏颇大。碑文最后刻有“一禁窃牛盗马,一禁蓄贼纵贼,一禁半路御人(原文如此),一禁棚火闯室(原文如此),一禁黑夜入家,一禁白昼劫抢,一禁盗人五谷,一禁匿人什物。”其时当地各族常以几个村寨自发组成一组织,推选有权威者当头人(政治军事首领),每年由头人召集各寨长老开会一两次,商讨区域内重大事宜,制订或修改共同遵守的规约。会上宰牛杀猪,由头人执牛耳宣布规约的仪式,并在集会处立碑,碑上刻集会的原由及通过的规约,以此维护社会治安。

猜你喜欢

  • 木特斡里伯克

    ①叶尔羌汗国官名。阿拉伯语mutavali音译。负责监护伊斯兰教寺院和学校的不动产。 ②清代新疆维吾尔族地方官名。又称密图瓦里伯克、木特洼里伯克。密图巴理伯克。语源一说来自帕尔西语。职司管理买卖田园、

  • 他拉娃

    怒语音译。解放前云南省贡山县怒族对雇短工的称呼。主要出现在农忙季节,以粮食计酬,每天工作为3升玉米左右(约3公斤)。虽有缺粮者主动求雇,但雇佣双方多发生在亲戚或同族间,属早期雇佣形态。

  • 彻卜登

    见“沙不丹”(1126页)。

  • 堂马

    藏语音译。旧时四川阿坝藏族地区百姓给土司官寨支应的一种差役名。主要有背水、扫地、放牧、短程背运、传呼口信等,在中司官的指挥下,由寨首率当差百姓,每次每寨出7至9人,服役10天,1年3次。

  • 难留城

    见“武落钟离山”(1289页)。

  • 包衣阿哈

    满语音译。 “包衣”意为“家内的”或“府中的”;“阿哈”意为“奴隶”。汉译为“家奴”、“奴隶”、“奴仆”或“奴才”。简称“包衣”或“阿哈”。明清时期女真及满洲社会中地位低下、受压迫剥削的阶层。为主人所

  • 拉果拉萨·嘉样嘉措

    1803—1865清代甘肃拉卜楞寺第五十任堪布。藏族。早年入时轮扎仓,获噶让巴学位。由于诵经达到标准,获得然降巴称号。后入闻思堂学级,学完五部大论,由德赤仁波且受具足戒。37岁,任恰达玛职。次年,获多

  • 东谢蛮

    唐代对分布在牂柯东部少数民族的总称。因其首领谢氏而得名。其先世乃西汉末年牂柯郡大姓之一。西晋时谢氏官为牂柯太守,后成一方之长。所统东部居民称东谢,分布在今贵州三都、台江、榕江和贵阳一带。唐贞观三年(6

  • 开封回汉农民抗粮斗争

    清光绪三十年(1904),因政府强迫农民补交沙荒地税粮,河南开封府东乡治台村回族农民李元庆等10人,被群众推举,向开封知县孔凡浩请愿,要求免征,孔凡浩佯称上报,一面暗中对抗粮群众实行分化瓦解。九月二十

  • 阔普通武

    清朝大臣。满洲正白旗人。姓他塔拉氏。字甫。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二十二年(1896),由詹事迁内阁学士,逾2年,迁礼部左侍郎。支持戊戌变法运动,进呈康有为拟定之《请定立宪开国会》奏折,又上书请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