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洛阳城

洛阳城

我国七大古都之一。在河南省西部,背负芒山、面临龙门,洛、伊、瀛、涧四水纵横其间,地势险要,交通方便,经济发达,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九朝古都”所在。其具体位置历来有二:①在今洛阳市东北白马寺东。本西周成王时周公营雒邑所建成周城,战国时称雒阳,三国曹魏改为洛阳。先后为东周、东汉、曹魏、西晋的都城。北魏太和十八年(694),拓跋鲜卑元宏(孝文帝)从平城迁都于此,施行一系列改革。时城东西20里、南北15里,内有街坊322,宅里220,并在宣阳门外永桥以南,环丘以北,伊、洛二水之间,御道以东,设立金陵、燕然、扶桑、崦嵫四馆,道西设归正、归德、慕化、慕义四里,以接待周边诸族及国外归附者。成为北魏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②在今洛阳市。隋大业(605—618)初建,城跨洛水南北,瀍水东西,“周围五十二里”。隋炀帝、武周(690年武则天改唐国号为周)定都于此。城市隋时设东、南、北三市,唐时增设西市,为当时著名国际市场。五代后梁朱温(朱全忠)于唐天祐四年(907)篡位于大梁,两年后,迁都于此。923年,沙陀部晋王李存勖灭后梁,建都于此。后为洛阳县治所。明、清为河南府治。1948年析洛阳县城区置市,1955年将洛阳县部分地区并入。人口共百余万。工业发达,农产丰富。名胜古迹颇多,有二里头夏代宫殿遗址,商都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城、龙门石窟、白马寺、天津桥、关林、白居易墓等。并有“洛阳牡丹甲天下”之誉。

猜你喜欢

  • 马甲

    ①另作骁骑、甲兵。满语乌克申。清代八旗军中基本之骑兵。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1583年初次起兵时便有。各佐领下成丁者通过马步射考验,直接选充;或于步军、养育兵、革退与候补旗员、年老护军中选补。各时期均有定

  • 图斯哈林宝得

    蒙古僧俗封建主向属下牧民临时摊派征收的一种赋税。“图斯哈林”蒙古语音译,意为“摊派”,“宝得”意为“大牲畜”。一般按宝得的额定数征收,由封建主根据其需要确定,不固定时间和次数,按户摊派、索取。这种摊派

  • 笃其卓

    见“卓其笃”(1382页)。

  • 青海喀尔喀部

    蒙古部名。清代青海喀尔喀人专称。首领为喀尔喀札萨克图汗部多尔济阿喇布坦伊勒登之裔。初隶青海和硕特部。后以罗卜藏丹津反清,自为一部,别编旗分佐领。授公中札萨克一等台吉。归西宁办事大臣管辖。牧地在青海湖南

  • 苍津

    清朝蒙古王公。翁牛特部人。博尔济吉特氏。元太祖※成吉思汗弟※铁木哥赤斤后裔,郡王毕里衮达赉次子。初名班第,后赐今名。康熙三十三年(1694),袭札萨克多罗杜棱郡王。三十九年(1700),以所部马乏,清

  • 萧王家奴

    ?—1150辽末投金将领。奚族。世居库党河。史载其魁伟多力。早年仕辽,为太子率府率。金太祖天辅七年(1123),金兵入奚地,率乡人降金,授千户领其众。辽亡,奚王回离保自立,未几,回离保死,其党金臣阿古

  • 监军司

    西夏地方机构名。具有军事和行政管理职能。西夏建国时置,仿宋制立军名。分全国为左右两厢,设12监军司,规定驻地。左厢军司有神勇、祥祜、嘉宁、静塞、西寿保泰、卓啰和南;右厢军司有朝顺、甘州甘肃、瓜州西平、

  • 仳俚伽帖木儿

    ?—1252蒙古国时期畏兀儿人。又称仳俚迦普华。唐回鹘国相※暾欲谷后裔,国相克直普尔曾孙。年16袭国相答剌罕。原依附西辽,因不堪虐索,于成吉思汗四年(1209),佐畏兀儿亦都护※巴而术阿而忒的斤袭杀西

  • 也松格

    蒙古国宗王、大将。又译亦孙哥、也先哥、也孙哥、也相哥、移相哥等。孛儿只斤氏。成吉思汗弟※合撒儿次子。以英勇善射著称。约元太祖二十年(1225),西征还师后,全蒙古那颜贵族聚会于不哈速赤忽时,曾射335

  • 苗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长江以南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云南、广西、海南等七个省、区。人口7398035人(1990年)。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共分3个方言,7个次方言,18种土语。有数十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