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水语

水语

我国水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使用人口约28万。分布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及其邻近的榕江、荔波、独山和都匀等县。无方言区别。根据语音和词汇差异,分为三洞、阳安和潘洞三个土语。以三洞土语分布最广,使用人口最多。过去有种古文字,叫“水书”。水书是过去巫师在择日、召神和看风水时用的符号,水族民众多不认识。长期以来,水族使用汉文。水语特点有:语音:水语声母数量多,系统庞大。有的地方多至50个,有的地方少也有50个左右。三洞土语的声母有51个,清塞音和塞擦音分送气和不送气两套;浊塞音有带先喉塞成分和带轻微鼻冠音的两套;鼻音有清化的、带气喉塞成分的和单纯的三套;擦音又有清、浊两套。还有相当数量的颚化音声母和唇化音声母。韵母由单元音和带韵尾的长短元音构成。元音一般有a、i、e、o、u、ə6个。元音a分长短,ə是短元音。有的地方a、i、u、o部分长短。一般有i、u、m、n、η、p、t、k8个韵尾。三洞土语有55个韵母。声调一般有舒声6个和促声2个。8个声调分别与汉语的平上去入各分阴阳的调类一致。各地由于吸收现代汉语借词,增加了不同数目的声母、韵母和声调。语法:以虚词和词序为主要语法手段。量词较多。名词前可加相应的量词表示类别。数词“一”有四种形式,“二”有两种形式,用法不同。名词的修饰语,除数词在名词之前外,其余都在名词之后。句子的基本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在宾语的后面。词汇:词汇中单音词占多数。合成词有两种构成方式,一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根构成的复合词,另一种是由根词加前加成分或后加成分构成的派生词。构词的附加成分以前加成分居多。有相当数量的汉语新、老借词。近代借词大多是按照当地汉语读音直接借入的。借词中名词占多数。有汉语借词和本民族词并存并用现象。水语内部比较一致,操不同土语的水族,都能互相通话。目前,水族兼懂汉语的人数还不很多,水语是水族地区社会交际的主要工具。

猜你喜欢

  • 扎法

    清代云南孟连勐梭地区拉祜族头人,反清斗争首领。清同治(1862—1874)间,云南回民起义失败后,各族人民继续进行反抗。光绪十七年(1891),与傣族土司罕炳昭领导孟连的募乃、董竹、木戛等寨拉祜、傣等

  • 贞惠公主

    738—777渤海国公主。第三世王※大钦茂次女。名佚。此为谥号。早年受女师之教,“敦诗悦礼”。大钦茂大兴四十年(唐大历十二年,777)死,享年40。墓葬位于今吉林省敦化县六顶山,1949年被发现。

  • 木森

    1401—1411明代云南丽江土官。原名阿土阿地,字升荣,号大林。纳西族。丽江军民府知府木土长子。明宣德九年(1434),袭父职。正统三年(1438)和四年,领兵从云南总兵官黔国公沐晟征麓川,奋勇破寨

  • 耶沙

    彝语音译。解放前四川凉山昭觉滥坝等地彝族奴隶社会的财富级别之一。又作“苏沙”。意为“拥有极少的财产”。为下等户。根据每户占有生产资料和单身奴隶的多少,由本家支议定而划分,以便在冤家械斗调解后分担赔命价

  • 教场演武厅碑

    碑铭。《西藏图考》题此刻石为《巡边记》。清乾隆六十年(1795)由钦差驻藏大臣松筠、和宁撰文,刻碑,立于江孜教场。立碑缘起系鉴于廓尔喀军入侵时,汉、藏官兵不识敌军来攻路线中之曲多江巩、彭错岭两地为可战

  • 孟杰路军民总管府

    元明土司名。《元史·泰定本纪》:泰定四年(1327),置蒙庆宣慰司都元帅府于其地,以八百媳妇酋南通之子招三斤知木安府,侄混盆知孟杰府。故知两府均在八百媳妇境,即今泰国北部清迈等地。明洪武十五年(138

  • 梁柱

    宋代骨科医生。原籍西域。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定居开封,任金疮科医御医,专台跌打损伤。其后人世代为回回接骨医生,至今已历27代。

  • 苏马

    1245—1294元代景教徒。时人称拉班·马·苏马。畏兀儿人。昔班之子。早年从景教总主教马贵哇尔吉受洗礼。至元十五年(1278),同汪古部贝尼尔子马可思从大都(今北京)出发往耶路撒冷朝圣,途经霍山、宁

  • 杜宇

    约春秋时期※蜀人首领。一称杜主。继※鱼凫之后为蜀王,教民务农,娶朱提(今云南昭通市)有梁氏女利,移治郫邑(今四川郫县城北2里),更名蒲卑,自号“望帝”。自以功德高于诸王,大加开拓。后因水灾不能治,其相

  • 雍正谕土尔扈特汗敕书

    清满泰出使土尔扈特部携交车凌敦多布的敕书。有满文和托忒文两种文本。满文本是以宫笔缮写于浅黄缎幅上,宽40公分,长200公分,四周有精致细腻的黑色云雷花纹,卷末盖有20公分见方的雍正玉玺。缎幅以宣纸裱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