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段正严

段正严

宋代云南大理国(后理国)第十六世国王。又名段和誉。白族。大理人。※段正淳子。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父禅位为僧,遂继王位。翌年,改元日新。中元节(七月十五日),大理各方贡金银、罗绮、犀象、珍宝万计,牛马遍点苍山。四年(1110),改元文治。遣相国高泰明率兵镇压滇东37部反抗。政和五年(1115),遣使至宋广南路(治今广州)要求内附,获宋廷许可。六年,封高泰明为平国公。不久,高泰明卒,追封国师,以高泰运为相,主国政。高泰明子高知昌因罪流死,其部属尹、何2人谋复仇,欲趁王入寺进香时行刺,事露,拟赦罪加官,二人不从,愿死,为立义士冢。同年,遣李紫琮、李伯祥为正副使入宋进贡,次年抵宋京师,贡马380匹及麝香、牛黄、细毡、碧玕山等特产,被宋徽宗封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云南节度使、上柱国、大理国王。其后又改元永嘉、保天(1129—1136)、广运,与宋朝互市不绝。其间,滇东37部及所属诸部不断起兵反抗高氏和段氏的统治,《南诏野史》谓37部攻入鄯阐(今昆明),杀高泰明子高明清。宋高宗绍兴十七年(1147),年老而诸子内争,在内忧外叛的纷乱状况下,禅位为僧,子段正兴继位。在位40年,为大理国统治时间最长者。卒,谥号“宪宗宣仁皇帝”。

猜你喜欢

  • 宣政院

    元代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和吐蕃军政的中央机构。世祖至元元年(1264),始置总制院。二十五年,因唐制吐蕃(今西藏)来朝见于宣政殿,故改名宣政院。以帝师总领其事。下设院使(秩从一品)、同知、副使、佥院、同佥

  • 董狐狸

    见“董忽力”(2185页)。

  • 宝历

    唐代渤海国文王大钦茂年号。774—?(止于何年,史失具体记载,已知用宝历记事至七年)。大钦茂即位本改元“大兴”,中间一度采用“宝历”,其后又复用“大兴”。

  • 安颉

    ?—431北魏将领,其先祖世高,汉时以西域安息侍子入洛阳。历魏晋,避乱辽东,故史称辽东胡人。高阳公※安同子。史称辩慧多策略,善绥士众。太宗初,为内侍长,奉命察举百僚。神䴥元年(428),

  • 北周律令

    南北朝时期北周法令总称。亦称“后周律令”。北周初期,宇文氏沿用※“大统式”(西魏制定的行政法规)。武帝宇文邕时命廷尉卿赵肃、拓跋迪等撰定法律。保定三年(563)颁行,称为《大律》,凡25篇,即刑名、法

  • 哲别

    ?—约1224蒙古国大将。又译者别、只别、哲伯、遮别等。别速惕氏。原名只儿豁阿歹。初依附泰亦乌部。宋嘉泰二年(1202),“阔亦田之战”兵败,降铁木真(成吉思汗),以骁勇善射,赐名哲别(意“箭簇”)。

  • 讨赛篱

    又记作讨赛咿。契丹语,意“五月”,契丹族对端五节的称谓。俗于五月五日午时,采艾叶和绵做衣,并奉首领,君臣宴乐,食渤海膳艾糕,饮大黄酒。又以五彩丝绕成索缠背,称作“合欢结”;妇人以彩丝编

  • 克兴额

    ①(?—1851)清朝将领。满洲镶黄旗人。莫勒哲哷氏。初黑龙江驻防,道光六年(1826),以骁骑校随钦差大臣长龄出师回疆。次年,复阿瓦巴特,赏戴花翎。十年,率兵至安集延防守。二十一年(1841),坐失

  • 根敦达吉

    见“索诺木达尔扎”(1833页)。

  • 十七条协议

    全称《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因共有17项条款,故名。由中央人民政府以李维汉为首的4名全权代表,和西藏地方政府阿沛·阿旺晋美为首的5名全权代表于1951年5月23日在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