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柔然

柔然

古族名。源于东胡。也有“匈奴之裔”、“匈奴别种”、“塞外杂胡”等说。始祖木骨闾为3世纪后半期人,初为鲜卑拓跋部的奴隶,至拓跋猗卢(?—316)时,逃离拓跋氏,与逃亡者百余人依附纥突邻部。子车鹿会开始拥有部众,以郁久闾为姓氏,自称柔然,北魏太武帝贬称之为“蠕蠕”,《晋书》称为“蝚蠕”,南朝称其为“芮芮”,齐、周、隋等史书称为“茹茹”。初依附于北魏,岁贡马畜貂皮等,冬牧于漠南,夏居漠北。自车鹿会后,又历吐奴傀、跋提、地粟袁3代,势力渐盛。拓跋珪南迁平城(今山西大同)后,该部进驻阴山一带。地粟袁死,部落分为2,长子匹候跋继父业居东边;次子缊纥提别居西边,背离北魏投附铁弗匈奴部首领刘卫辰。北魏登国间(386—396),遭到北魏攻击,部众半数被俘,2人先后被迫归降北魏。登国九年(394),缊纥提子社仑等率部众弃父西走,投匹候跋。不久,杀匹候跋,弃漠南,远徙漠北,征服敕勒(高车)诸部,组成联盟,于北魏天兴五年(402)建柔然汗国。后事详“柔然汗国”。该族以游牧为主,兼事狩猎,处于奴隶制阶段,信仰萨满教。语言操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初无文字,刻木记事,后学习中原文化,渐营农业、手工业,传入佛教,建立军政制度,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较大发展。北齐天保六年(555)柔然汗国灭亡后,该族部分并入西魏和突厥,沦为奴隶;部分投契丹;部分逃入内地,融入汉族中;余众辗转西迁,一说欧洲史籍所记载东罗马帝国时期的阿瓦尔(Avars)人即西迁的余众。参见“柔然汗国”(1781页)。(图表见下页)

柔然世系

猜你喜欢

  • 胡剌

    见“完颜文”(1143页)。

  • 喀尔喀赛音诺颜部右翼中右旗

    清外蒙古诸旗之一。牧地当济尔马台河源。东至奎屯岭接本部中前旗界,西至察罕苏木接本部中右翼末旗界,南至呼济尔图接赛音诺颜旗界,北至齐齐尔里克河接札牙班第达呼图克图界。不划分佐领。会盟于齐齐尔里克盟。首任

  • 南征录

    书名。有关镇压广西少数民族起义的记事。1卷。明张廅(字延玺,今江苏江浦人,汉族)撰。明天顺八年(1464),瑄为广西右布政使,参与镇压广西瑶、壮等少数民族武装起义,并逐日记录出征状况,汇为是书。日记始

  • 俄蒙关系史料

    书名。(俄)戈利曼、斯列萨尔丘克主编。是书共收录文献136件。大部分为中央古代文书档案库西伯利亚衙门、外务衙门、喀山宫廷衙门存档,前苏联科学院档案馆列宁格勒分馆中有关托木斯克、托博尔斯克、叶尼赛斯克等

  • 伊巴罕

    ?—1686清朝将领。满洲正白旗人。格济勒氏。天聪八年(1634),袭伯父舒珠骑都尉世职,授三等侍卫。旋任刑部郎中兼佐领。顺治七至九年(1650—1652),三遇恩诏晋世职至二等轻车都尉。十八年(16

  • 马湖

    湖名。位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东北部金沙江西岸小凉山地区。若干古部落以此为名,如“马湖蛮”、“马湖路三十七部蛮”。历代王朝亦多用此名设治,如蜀汉置马湖县,元至元十三年(1276)设马湖路,明洪武四

  • 斡耳罕河

    即“斡儿寒河”(2427页)。

  • 歌圩

    壮语称“窝坡”、“窝墩”、“欢龙洞”。壮族青年男女传统的娱乐与社交活动。流行于广西左、右江流域及云南文山州境内者,多有固定场所;其它地区无固定场所。多于春节期间及夏历三月三前后举行,其它重大节日或农闲

  • 段归仁

    即“苴仁”(1333页)。

  • 白元光

    ?—786唐朝将领。突厥后裔。朔州刺史道生子。初隶父军,任节度先锋。安史之乱时,率所部结义营从李光弼平乱,因功迁太子詹事,封南阳郡王,为两都游弈使。克长安后,率兵清官,进剿余寇,身受数创,肃宗亲为之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