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招仙塔

招仙塔

又称灵光寺佛牙舍利塔。契丹王朝时期所建佛塔。位于今北京西山八大处。为丞相耶律仁先母出资于辽道宗咸雍七年(1071)捐建。塔顶石露盘上刻有“大辽国公尚父令公丞相大王燕国太夫人郑氏造”及“咸雍七年八月工毕”等字样。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砖塔,辽塔典型式样。高50余米。是塔以保存有佛祖释迦牟尼牙齿而著名。据赵朴初《护送佛牙赴缅记》考证:“根据佛教典籍记载,释迦牟尼逝世后火化,留下四颗牙齿,其中一颗传入中国。”最先传到于阗,5世纪由法显带回建康(南齐都城,今南京),中经隋唐,至辽,辗转传到北京,“在十一世纪中奉安在北京西山的招仙塔内。”早年,在清理塔基时,发现收藏佛牙的石函,函内有一沉香木匣,上书“释迦佛灵牙舍利”、“天会七年四月二十三日”等字样。考查字迹,为北汉高僧善慧手笔。“天会”为北汉孝和帝刘承钧年号,天会七年为963年,早于建塔百余年。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将塔轰毁。佛牙为寺僧精心收藏于塔下灵光寺,1955年春,由中国佛教协会移至西四广济寺舍利阁内供奉,同年,缅甸佛教代表团迎取赴缅,奉八月送回。1959年,佛协按原式样在原塔附近重建新塔,塔成,佛牙藏内。现原塔塔基尚存。

猜你喜欢

  • 文书入递规定

    元代急递铺递送公文的规定。初无定制,中统三年(1262)规定:唯省发下的文书及总管府、总管军官直接申报省里的文书方可发急递铺,其余文书不得经申急递铺入递。后来急递公文逐渐增多,范围日益扩大,为了控制入

  • 尼伦

    蒙古语音译,又译为尼鲁温,意为“腰”。蒙古之一支,故亦称“尼鲁温蒙古”。据《史集》记载,源出额儿古涅昆两始祖的蒙古部落西迁后,分为两大支:一是都儿鲁斤蒙古,指一般的蒙古人;另一即尼伦蒙古,指阿阑豁阿(

  • 三才杂字

    见“杂字”(838页)。

  • 夔龙纹铜方壶

    见“中山王方壶”(297页)。

  • 仁圣大孝文皇帝

    见“耶律弘基”(1308页)。

  • 虎方

    即“徐夷”(1893页)。

  • 杨吉福

    渤海王国官员。文王大钦茂时官押靺鞨使。唐贞元八年(792)闰十二月,奉命率35人赴唐朝贡。

  • 排见

    毛南族民间的一种叙事歌。流行于今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为七言双句,构成若干章节;上句末字与下句中字或首字押腰韵或头韵;双句末字押脚韵。由单人演唱,主要叙述一个故事或某件事物的发展过程或片断等。如《谭氏

  • 巴汗俄尔札萨克旗

    见“和硕特东上旗”(1451页)。

  • 春酒会

    见“议榔”(6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