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瓦
藏语音译,又称“德窝”或“然德”。旧时四川阿坝藏族牧区临时被雇佣的短工。雇主一般为牧主或比较富裕的牧民。被雇者主要从事割草、剪毛、揉皮子、赶毡等工作,由雇主供给伙食,并根据不同工种给予一定数量的酥油作报酬,有些牧主在生产繁忙季节还雇佣月工或季工。
藏语音译,又称“德窝”或“然德”。旧时四川阿坝藏族牧区临时被雇佣的短工。雇主一般为牧主或比较富裕的牧民。被雇者主要从事割草、剪毛、揉皮子、赶毡等工作,由雇主供给伙食,并根据不同工种给予一定数量的酥油作报酬,有些牧主在生产繁忙季节还雇佣月工或季工。
见“捕喝”(1854页)。
?—1901清朝大臣。满洲正白旗人。姓库雅拉氏。同治四年(1865)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三年(1877),官翰林院侍讲学士,充咸安宫总裁。四年,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扎萨克图罕车林端多布病故,
书名。一名《南诏纪行》。郭松年撰。成书于元代至元二十三年(1286)至大德四年(1300)之间。1卷。内容记述大理地区的山川、风俗、物产、社会经济生活、政治文化特点、佛教发展、与中原的关系等,为研究南
珞巴族崩尼、崩如等部落对阶级(阶层)的称谓之一。又作嘻玛卜。珞巴语音译,“嘻玛”意为“穷”、“贫”,“卜”意为“人”,即“贫穷阶级”、“贫困户”。※“特列多崩”占有的各项财产如奴隶、牲畜、妻子、土地、
见“喀喇汗王朝”(2208页)。
?—1116大渤海国创建者。渤海遗裔。先世为渤海国六右姓之一,渤海亡后,迁居辽阳(今辽宁辽阳市)。仕辽,官至东京(今辽阳市)裨将(一作供奉官)。辽天祚帝于天庆五年(1115)募渤海士卒2000人屯白草
对今外兴安岭以南至长白山地区的泛称。初见于《金史》。今长白山和黑龙江唐代名曰白山、黑水。女真先人自古活动于长白山北麓、松花江和黑龙江中下游流域,因其主源为黑水靺鞨,辽代其许多部落广布于长白山地区,故以
清外蒙古诸旗之一。牧地东至噶济格接本部左翼右旗界,西至巴尔鲁克接札哈沁游牧界,南至札木图接接本部中右翼末旗界,北至哈勒占和硕接札哈沁游牧界。有佐领1。会盟于札克必拉色钦毕都哩雅诺尔盟。初,普尔普车棱族
①见“耶律何鲁扫古”(1329页)。②见“萧陶隗”(1998页)。
元代地名。又作不里罕哈里敦、不而罕哈勒敦。“不儿罕”意为“佛”、“神”,“哈里敦”意为“山”。即今蒙古国境内肯特山一支。据《元朝秘史》载,成吉思汗二十二世祖孛儿帖赤那始移居不儿罕山。成吉思汗青年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