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布摩

布摩

壮语音译。壮族男性宗教职业者称谓。亦称“布道”。意为“师公”、“道公”。流行于广西。主管村寨中安神、驱鬼及祭祀等事宜。由先祖传袭或拜师承袭。尊奉莫一大王、白马娘娘、花婆圣母、释迦牟尼、张天师等为祖师。实为道教、佛教和壮族地区原始宗教多神论的混合体。有用方块壮字书写、以勒脚歌为体裁的经书,内容含请师、求神、驱鬼、祝福等类,多用壮语演唱。作法时,边念经,边跳师公舞。有单人舞(小型驱鬼祭祀时采用)和集体舞(大型安神祭祀活动时采用)之别。舞蹈柔和多姿,以鼓、铙、钹、锣为伴奏乐器,今已发展为一种民间舞蹈艺术。

猜你喜欢

  • 徐戎

    中国古族名。东夷之一。参见“徐夷”(1893页)。

  • 茂英充

    怒语音译,意为“从天上降下来的人”。怒族传说中的女始祖。云南省碧江县怒族都流传说他们起源于一个共同的女祖先,后来这位女始祖与虎、蜂、蛇、麂子、马鹿等交配,子孙不断繁衍,形成虎氏族、蜂氏族、蛇氏族、麂子

  • 余角

    ?—1664清初畲族起义军首领,畲族,福建建宁人。康熙二年(1663),得知王铁佛在建宁结寨起兵抗清,进攻邵武,即号召畲民,并于茶仔畲结寨,起兵响应,抗击清军。次年,清兵围剿茶仔畲,寨破被捕,遭杀害,

  • 塔不烟

    ①见“萧塔不烟”(2002页)。 ②见“答不也”(2238页)。

  • 马发

    旧时蒙古族少年的一种发式。清朝至民国时,主要流行于蒙古土默特等地区。即蒙古少年头顶前部中央所留的一撮头发。蒙古家庭从婴儿出生到剃头时,用剃刀把头发大部分剃尽,仅留下头顶囟脑门上一撮“胎发”,取吉祥之意

  • 佛宁

    见“猛安谋克”(2077页)。

  • 莫何可汗

    即“叶护可汗”(540页)。

  • 母则黑儿普

    彝语音译。意为由于租佃土地而产生的额外负担。旧时四川凉山美姑地区彝族社会中施行的一种剥削制度。包括三项内容:“母则窝”,意为因租地而交纳的猪粮;“母则直”,意为因租地而交纳的酒粮;“申直”,意为因租地

  • 佛顶

    见“耶律佛顶”(1313页)。

  • 犀纰

    参见“锡伯族”(23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