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安代舞

安代舞

蒙古族民间传统舞蹈。约产生于明末清初,发祥于科尔沁草原的南端,即今内蒙古哲里木盟库伦旗一带。经三、四百年之发展、演变,广泛流行于内蒙古农牧区各族群众中。复经专业人员的加工、升华,展现于舞台上。民间流传着各种起源的故事,一说从前有一位贫苦的老牧民,与他相依为命的女儿患了重病,久治不愈,于是套起※勒勒车,载着女儿四处求医,途中车陷轴折,老人绝望地哭诉自己的不幸,边唱边舞,女儿听见歌声,精神振作,病情好转,遂产生此舞,故后人跳此舞时,常在中间置一勒勒车或一截车轴,众人围车而歌舞;一说有一个叫安代的美丽姑娘,爱上了一个叫登代的英俊少年,但安代被迫嫁给了他人,婚事极不遂心,忧郁成疾,登代得知后,常到安代门前唱歌安慰她,乡亲们非常同情他俩的不幸,于是也随之边唱边舞;一说安代是精灵的名字,酷爱歌舞,常附在心情忧郁的妇女身上,引起疾病,众人必须以歌舞为病人求得解脱,故此舞最初有驱除病魔,祈求神灵保佑的迷信色彩。该舞原以歌为主,舞蹈动作简单,称作“唱安代”。经过长期演变,内容日益丰富多彩,曲调发展至30余种,手势舞步亦达20多套。跳时,人数多少不拘,男女老少均可参加,每人手持一条手帕或彩绸,由一位歌手领唱,众人相和,边唱边舞,歌词即兴编制,动作朴实奔放,节奏强烈,感染力强,深受农牧民喜爱。

猜你喜欢

  • 阿忒八失

    地名。见于《拉失德史》,意为“马头”,即唐代之马头川。元为察合台汗国属地。在今中亚阿姆河上游纳伦河南岸。其附近之游牧驻居地亦名阿忒八失。

  • 泰实

    见“太石”(272页)。

  • 中共绥蒙区委员会

    抗日战争时期绥远地区党的领导机关。1945年,中共晋绥分局,根据党中央2月17日电示,在绥远成立。高克林任书记,姚哲、张达志、乌兰夫、武开章、杨植霖、苏谦益、白成铭、曹振之、康健民等任委员。这是抗战胜

  • 朝鲜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共1920597人(1990年统计数),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辽宁3省,少数散居于内蒙古和北京市等地。与古朝鲜、高句骊有渊源关系。其远祖本居辽东地区和朝鲜半岛北半部。高丽国亡后,居

  • 马古禄班

    ?—1895清末撒拉族、回族反清起义首领。青海循化(治今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人。撒拉族。平民出身。光绪二十一年(1895),与※比西麦干率众起义,围攻循化城,兵败,被执送兰州杀害。参见“河湟事件”(

  • 那木儿台吉

    见“五路把都儿台吉” (267页)。

  • 也只里

    ?—1307元朝宗王。蒙古孛儿只斤氏。成吉思汗弟※合赤温曾孙,察忽剌子。至元二十,四(1287),胜纳哈儿因阴结叛王乃颜被夺王爵后,他受封济南王。次年,遭叛党火鲁火孙攻,获土土哈兵援,得免。成宗元贞元

  • 元恂

    483—497北魏太子。字元道,又字宣道。鲜卑元氏(拓跋氏)。孝文帝※元宏长子。生而母死,由冯太后抚视。太和十七年(493),立为皇太子。十九年,奉诏赴平城奔太师冯熙之丧,其进止礼仪,皆是父所定。父每

  • 高七

    见“耶律隆祐”(1320页)。

  • 壮侗语族

    又称侗台(侗泰)语族或黔台语族。汉藏语系语族之一。包括壮傣、侗水、黎、仡央4个语支。壮傣语支又称台语支,包括分布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贵州省和海南省的壮语、布依语、傣语和临高语。在国外有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