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土族语

土族语

学术界又称“蒙古尔语”。我国土族使用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布在青海省的东部和甘肃省的西部地区,而以青海省的互助土族自治县和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一带最为集中。使用人数约10万,分互助方言和民和方言。方言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和词汇上。在互助方言元音有长短的不同,但在民和方言没有这种对立,前者的长短元音在后者都是同一个短元音。民和方言有小舌送气清塞音[q’],这是一个古音,互助方言以舌根清擦音[x]与之对应。在互助方言处于音节末的r和l,在民和方言一律读作x,并使前面元音卷舌化。互助方言藏语借词较多,而民和方言汉语借词较多。两个方言在语法上的差异,仅仅表现在少数附加成分的形式和意义上。元音系统比较单纯,只有7个单元音,圆唇元音没有前后或阴阳的对立。有较多的复元音,多为后响的二合元音。元音和谐只涉及部分元音,而且限于词根范围。以h、f、x等形式保留着古代词首辅音h。多音节词的重音落在词的末一个音节上。正是由于这一特殊规律的作用,较完整地保留着词末音节元音,大量地丢失了词的第一音节元音,其中更多是词首元音,进而在词首造就了一系列的复辅音。这一语音演变规律的形成和发展,与同一语族其它一些语言如蒙古语完全相反。土族语在词汇方面的特点是,其词汇总量的大部分仍然是固有词,即蒙古语族同源词,但又吸收了大量的汉语借词和藏语借词以及部分突厥语借词,而现代新词术语几乎一律借自汉语。土族语的各种语法附加成分,除个别外只有一种语音形式。有特殊的复数附加成分-ηgula。静词和形动词以及个别副动词形式作谓语时必须有判断语气助词的帮助,这种由分析形式表示的谓语同时具有主观陈述和客观陈述两种对立语气形式。

猜你喜欢

  • 大元钧

    渤海国宗王。末王※大諲譔(906—926年在位)时,官政堂省司政(比唐官仆射。一说《高丽史》记“渤海礼部卿大和钧均老司政大元钧,”其中“均”为衍文,老与司政连读,即其为“老司政”)。后唐同光三年(高丽

  • 哈剌阿思兰都大

    蒙古国时期高昌畏兀儿人。玉龙阿思兰都大之子。高昌“巨室”,“都大”即“巨室”之意。成吉思汗四年(1209),畏兀儿亦都护巴尔术阿而忒的斤战胜蒙古夙敌蔑儿乞部脱脱子忽秃后,遣其与察鲁等4人向蒙古奏捷。后

  • 屈戍

    见“耶澜可汗”(1324页)。

  • 杨奇混

    即“杨奇鲲”(974页)。

  • 五色国

    见“五色四夷国”(267页)。

  • 外札萨克

    参见“札萨克旗”(435页)。

  • 龙崩阿札拉

    珞巴族博嘎尔部落方言音译。又称龙崩嘎央,意为“低骨头”、“黑骨头”。旧时珞巴族区分等级的俗称,与“龙崩达把朗”(白骨头)相对称,指※麦让、※伍布和※涅巴三个等级。

  • 席特库

    1597—1666清初将领。满洲镶蓝旗人。佟佳氏。牛录额真努颜之子。天聪四年(1630),由佐领擢前锋参领,率军攻明锦州,奋勇冲杀立功。六年,与护军参领鳌拜略明边,俘获人口数千。后屡败明军,以功晋三等

  • 慕容永

    ?—394十六国时期西燕国君。字叔明。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北)人。鲜卑慕容氏。※慕容廆侄孙,慕容运孙。自前燕建熙十一年(370)慕容暐为前秦苻坚并灭后,迁徙至长安(今陕西西安)。因家贫,常与妻卖&#

  • 马家良

    清朝官员。安徽安庆人。回族。清将领※马大用之子。乾隆十二年(1747)中举,出任河南新乡知县。任内,废暴政,息无端诉讼,不许官吏害民,捐资赈灾。后历任山东、贵州、湖北、四川等省知州,卒于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