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土家族

土家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湖南西部的永顺、龙山、保靖、桑植、古丈、大庸、吉首、花垣,湖北西南部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利川、恩施、巴东、建始、五峰、长阳,四川东南部的酉阳、秀山、黔江、石柱、彭水,贵州东北部的铜仁、思南、江口等地。人口5704223人(1990年)。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大多地区通用汉语、汉文,无本民族文字。一说源于秦灭巴后,迁入湘鄂川黔之巴人或廪君之后;或称由湘西地区土著与进入之巴人、汉人融合而成;又谓因与云南彝族有相同习俗,源于唐中叶之乌蛮。今多数学者认为其先民与古代巴人有渊源关系。秦汉以前居于巴郡、南郡(荆州地)。两汉时移入黔中郡(汉称武陵郡),以火耕水耨、渔猎采伐为业。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古有黔中蛮、武陵蛮、五溪蛮、酉溪蛮、溇中蛮、巴建蛮、信州蛮、酉阳蛮等名称。宋代,土民、土蛮、土兵等名称相继出现。因地处溪峒,又有溪峒蛮、溪蛮、蛮峒等称。明清以来有时还以徭、苗名称之。直至1957年始确定为土家族。从五代(907—979)起,封建领主经济有一定的发展,至清雍正(1723—1735)间“改土归流”时,逐渐向地主经济过渡。曾多次起义反抗中央王朝的统治。著名起事首领汉代有零阳蛮精夫※相单程,溇中蛮※覃儿健、※谭戎、巫蛮※许圣等。南北朝以后,地方豪酋势力发展。唐代,在湘鄂川黔边境设羁縻州县,归顺者均委以官职。唐末五代间,彭氏势力崛起,逐渐统治溪州等二十余州。宋承唐制,增设散毛、巴东、石柱等宣抚司、安抚司。元明清三朝,先后设置土司统治。直至明末清初,改土归流。农民受土司盘剥,生活无计,多次与苗、侗、汉等民族联合奋起反抗,以明代腊尔山起义、清代乾嘉起义规模最大。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少优秀青年参加革命,与苗、汉等族人民一起建立湘鄂西及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组织赤卫队、游击队。1934年10月,红二军团贺龙、关向应及红六军团任弼时在湘、黔、川三省交界地区开展土地革命,大批青年参加红军,为解放事业作出贡献。长期与汉、苗等民族接触和交往,广泛吸收了各民族文化。主要从事农业,手工刺绣编织享有盛名。传统舞蹈有摆手舞、八宝铜铃舞等。尚有崇拜白虎(祖先)遗俗,信仰多神。

猜你喜欢

  • 讹里本

    见“萧酬斡”(1999页)。

  • 西部

    即“消奴部”(1933页)。

  • 建州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永乐元年(1403)十一月,明政府在开元城(所在说法不一,有说为今黑龙江省东宁县大城子古城)设建州卫军民指挥使司,以建州女真首领阿哈出(后赐名李思诚,《清史稿》作李诚善)

  • 金康宗

    见“乌雅束”(337页)。

  • 逼里

    契丹语,一地方单位名称。为※宫卫制(斡鲁朵)下一※瓦里(由※籍没奴隶组成)名。终辽之世,共置十二宫一府,十二宫皆设有瓦里。逼里为辽世宗※积庆宫下之一瓦里。

  • 大青山

    参见“阴山”(933页)。

  • 欠对山

    古山名。一作次对山。今人认为即大兴安岭上之甫喀山;旧说为大兴安岭南段索岳尔济山西北之斡特该山。史载南室韦因居地下湿,夏季移此及贷勃山居住。

  • 术者达鲁虢部

    见“术哲达鲁虢部” (491页)。

  • 丁谦

    1843—1919清代史地学家。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字益甫。同治举人。光绪七年(1881)大挑第二,署汤溪县教谕,旋授象山县教谕,在职20余年,中因中法战争时赞护海防有功,加五品衔。喜治历史上边疆

  • 始乎之戎

    古族名。又称始呼之戎。戎的一支。分布于晋南。商太丁七年,为周人所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