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呼伦贝尔

呼伦贝尔

地名。又名海兰儿、呼伦布雨尔。因其地有呼伦、贝尔两湖,故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其地东西410里,南北792里。东至齐齐哈尔,西、南邻蒙古,北至黑龙江。唐虞属山戎地。周、战国、秦属东胡、山戎地。汉属匈奴左地。后汉属乌桓地。三国、魏入鲜卑。晋属鲜卑宇文部段部。后魏、北齐属室韦,北连乌洛侯,南接地豆于。隋唐属室韦地。辽属上京道静州边地及乌古迪烈部,黑车子室韦。金属乌古迪烈统军司及北京路泰州边地、弘吉剌诸部境。元属合撒儿后王封地。明属元裔脱古思帖木儿驻牧地,后置扎童、只儿蛮、失郎山、阿鲁必等卫。清康熙年间(1662—1722),置呼伦贝尔副都统驻此。乾隆八年(1743),改总管兼副都统衔。光绪十四年(1888),置呼伦厅,三十四年(1908),改呼伦直隶厅,厅境为索伦、新巴尔虎、厄鲁特、陈巴尔虎诸旗牧场。1912年,厄鲁特总管胜福等在沙俄策动下,一度宣布“独立”,后撤销“独立”,划为呼伦贝尔特别区。1913年改县。清初至民国,境内有索伦、达斡尔、鄂伦春、瓜尔察、蒙古、朝鲜等族居住。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建呼伦、兴安两盟。1954年合并为呼伦贝尔盟,现辖4市、6旗、3自治县。盟政府驻海拉尔市。

猜你喜欢

  • 纳很

    傣语音译,意为“自己的田”或“我的田”。解放前云南西双版纳封建领主制度下村民在份地以外的荒山野地开垦的私田。按领主的规定,这种私垦的土地,享有3年不交官租、不缴赋税的优待;3年后便得交租纳税,5年即并

  • 租银地

    指出租佃种以收取租银的土地。内蒙古察哈尔草原从清朝中期开始放垦,出现商都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明安旗、太仆寺右旗和左旗、多伦旗等出租佃种的地区,这些租银地多为旗地、庙地、学田地、私人地、随缺地5种土

  • 玛哈图木·阿杂木

    (1461~62—1540或1542)托钵僧。新疆和卓系之祖。一名穆罕默德·达尔维西·毛拉纳·和卓·卡山尼。号阿哈玛特和卓。伊斯兰教苏菲派纳克什班底派第五世教长。原籍撒马尔罕达合比德村人。早年在中亚土

  • 三蜀

    古地区名。系广汉郡、犍为郡、蜀郡三郡之合称。蜀郡秦时置,广汉郡、犍为郡为汉初及武帝时先后自蜀郡析置。三蜀之地约当今四川中部、贵州赤水河流域、三岔河上游及云南金沙江上游以东和会泽以北地区。境内除蜀人外,

  • 夏辽结盟

    西夏建国前与辽的短期结盟。夏太祖李继迁曾任宋朝夏州定难军节度使,后为寻求自立,屡遭宋朝军事打击,陷入困境。为取得与宋敌对的辽国支持,宋雍熙三年(986)二月,李继迁派亲信张浦持重金到辽国表示归附。辽圣

  • 九纵九扯

    贵州水西(今乌江上游鸭池河以西,包括黔西、大方等黔西北地区)彝族安氏土官宣慰司衙门的官制。据《水西土官制度略》载,九纵指自上而下的九等官,即更苴、穆魁、��魁、补木、器脉、

  • 虎来罕同

    见“太虎罕同”(274页)。

  • 砍木契

    苗族契约。又称砍木缺。苗民典卖产业时,无文字契约。甲乙当事者请中人为证,取木用刀砍之成缺。中人授之甲或乙为契。缺之多寡,视典卖价之多寡而殊。由卖方砍木授于买方,以1缺为10,若用百金则砍10缺。

  • 昭陵

    清皇室祖陵。又称北陵。位于盛京(今沈阳市)西北10里隆业山,为清太宗文皇帝皇太极、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合葬陵。始建于崇德八年(1643),顺治元年(1644)竣工。八月,奉葬皇太极灵柩于此。宝城周6

  • 云南史记

    即“蛮书”(22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