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和
十六国时期汉国(前赵)国君。字玄泰。新兴(治今山西忻县)匈奴人。汉国创建者※刘渊子。永凤元年(308),刘渊称帝后,封大将军、大司马、梁王。河瑞二年(310),立为皇太子。同年,父死,嗣位,由太宰刘欢乐、太傅刘洋等辅政。性多猜忌,不善驭下,听信谗言,忌其父置齐王刘裕、鲁王刘隆、北海王刘乂总强兵于内,大司马楚王刘聪拥兵10万屯都城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近郊,不自安,与西昌王刘锐、舅父宗正呼延攸等相谋,遣军攻诸王,杀刘裕、刘隆,以刘聪有备,未果。后遭刘聪逼宫,与刘裕、呼延攸同被杀。
十六国时期汉国(前赵)国君。字玄泰。新兴(治今山西忻县)匈奴人。汉国创建者※刘渊子。永凤元年(308),刘渊称帝后,封大将军、大司马、梁王。河瑞二年(310),立为皇太子。同年,父死,嗣位,由太宰刘欢乐、太傅刘洋等辅政。性多猜忌,不善驭下,听信谗言,忌其父置齐王刘裕、鲁王刘隆、北海王刘乂总强兵于内,大司马楚王刘聪拥兵10万屯都城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近郊,不自安,与西昌王刘锐、舅父宗正呼延攸等相谋,遣军攻诸王,杀刘裕、刘隆,以刘聪有备,未果。后遭刘聪逼宫,与刘裕、呼延攸同被杀。
元朝封爵。为诸王最高等级封号之一,授兽纽金印。至大元年(1308),太宗窝阔台曾孙火郎撒始受封。其子忽鲁歹,孙忻都察先后袭封。
?—1238?宋代云南大理国(后理国)第二十世国王。白族。大理人。※段智兴子,※段智廉弟(一作段智廉子)。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即位,改元天开。后又改元天辅、仁寿。嘉定五年(1212),率兵至寻甸
边款刻有契丹大字的铜镜。1958年夏于辽庆州(今内蒙古巴林右旗白塔子)遗址出土。现藏内蒙古博物馆。八瓣形,外缘直径14.5厘米。镜背中心有纽,纽有系穿。纽周铸花草图案,外圈铸汉字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
即“移剌慥”(2066页)。
781—798吐蕃赞普。又称托波牟尼赞普。汉籍作足之煎。797—798年在位。赞普※赤松德赞与蔡邦萨玛杰之子。生于杰玛宫。崇信和极力扶持佛教,每年举行“四大供”或“四大祭祀”,即分别在桑耶寺、拉萨大昭
土家族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过此节。传说土家士兵在一次征战中,途遇河水暴涨,涉水难行,恰有水牛游来,大家拉着牛尾巴过了河。人们遂定此日,即四月十八日为节。杀猪祭祖,宴请宾客。女儿回娘家,女婿拜岳父母
蒙古部名。成吉思汗十九世裔孙额森伟征诺颜始称所部之名,以成吉思汗曾平定乃蛮部,故名。后金天聪元年(1627),子衮楚克,号巴图鲁台吉,因避察哈尔林丹汗之侵虐,率从子鄂齐尔及部众归附后金。崇德元年(16
亦称“峒首”、“峒官”。参见“峒僚”(1646页)、“峒”(1646页)。
①(?—1699)清朝大臣。满洲镶蓝旗人。富察氏。初任笔帖式,累迁郎中。康熙十九年(1680),经议政大臣等疏荐,练习部务。“三藩”叛后,专司军机文檄。以勤劳详慎,得旨以三品卿即用。二十年,擢光禄寺卿
《云南志略》误作段兴胄,即“段思良”(16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