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八旗官学

八旗官学

清代学校的一种。清制“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学校教育也按旗制编组,由国家官办。初建于天命年间(1616—1626),清太祖曾旨令巴布海、专退、萨哈连、武巴泰、雅祥额、阔倍、札海、欢岱8位师傅“善教”八旗子弟。太宗继之。顺治元年(1644),旨令以两旗为一个教学单位,八旗“分为四处,各立官学一所”。雍正五年(1727),扩建各旗官学,增设4处,每旗单立校舍1处,共8处。顺、康年间,每学舍房屋13~14间。雍正朝扩建为20间。八旗学舍分布方位大体同旗制:镶黄旗坐落于圆思寺胡同。正黄旗在西直门大街新街口公用库地。正白旗在东四牌楼南小街新鲜胡同。正红旗在阜城门内巡捕厅胡同。镶白旗在东单牌楼象鼻子坑。镶红旗在宣武门内头发胡同。正蓝旗在崇文门内东单牌楼北街新开路。镶蓝旗在宣武门内干面桥东口内。初定学额是“八旗每佐领下取官学生一名”,三年一选。八旗满、蒙和汉军分别取120名、60名和120名,共取300名。顺治末年,每佐领增至2名,每旗100名,满洲60名,蒙古、汉军各20名。取生年龄在10岁以上,20岁以下,以“聪秀者”为准,经本旗都统验看,交国子监考录。教学目的是培养“文武兼资,以储实用”之才。以“文理优通”的满、汉进士、举人充任教师。分别教授清书、汉书和骑射。学科分配比较固定,初时“十名习汉书,余习满书”,其后多有变化。学员“十日一次赴监考课”,每月“考试文章兼考骑射”。以教授、训导督促教学,重大事件上报教学大臣。凡学员有“行止不端”或“文理不通”者,教学大臣有权予以“革退”。除京城八旗外,东三省及关内各个八旗驻防点都相继设立类似的学校。嘉、道以后,渐至废弛。光绪二十八年(1902),始改为学堂。

猜你喜欢

  • 国阿辇斡鲁朵

    见“永兴宫”(636页)。

  • 马绍融

    清代诗人、画家。字绳武。甘肃兰州府狄道州(今临洮)人。回族。幼从师就读,家贫辍学。稍长,以经营小商贩为生。乾隆(1736—1795)年间,参加甘肃名诗人组织之“洮阳诗社”,发奋学诗。时有佳句,甚得社主

  • 小扎木素

    ?—1670清代蒙古王公。鄂尔多斯部人。博尔济吉特氏。※达延汗巴图蒙克八世孙,阿津泰子。崇德三年(1638),遣使朝觐清朝。七年(1642),随额璘臣及大扎木素贡驼马。顺治六年(1649),拒附大扎木

  • 环州

    古地名。唐贞观十二年(638)置。治所在今广西环江县西北大环江西岸。隶宜州,领思恩、都毫2县。天宝元年(742),改为正平郡。乾元元年(758),复名。移治今广西环江东。曾发生“环州起义”详见该条(1

  • 白纯

    东晋时龟兹国王。又作帛纯。白霸后裔。太元八年(383),龟兹城(今新疆库车)遭前秦将吕光攻,举兵抵抗,婴城固守。次年,倾国财宝请援于※狯胡,得狯胡王弟呐龙、侯将旭及温宿、尉头等国王号称70万大军救援,

  • 石抹也先

    1177—1217蒙古将领。又作石抹阿辛、石抹耶先。契丹族。库烈儿孙,脱罗华察儿次子。年10岁,立志复辽国。勇力过人,善骑射,多智略,豪服诸部。被金征为奚部长,让其兄赡德纳,自匿居北野山。闻成吉思汗起

  • 沙玛尔却扎巴

    1453—1542明代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红帽系四世活佛。又名却扎耶西。藏族。生于金沙江下游哲雪迪。幼年从法王嗄玛巴等噶玛派大德学习佛典。后赴工布拜师求法。继赴多康、西宁、蒙古等地布教,化导霍尔隆巴等人

  • 忽里台

    见“忽里勒台”(1490页)。

  • 麻书土司

    清代藏族土司。在四川省甘孜县境内。全称“霍尔甘孜麻书安抚司”。雍正七年(1729)受封,领地一在甘孜麻书乡和大塘坝,一在道孚县麻孜乡。据乾隆《雅州府志》载:辖600余户,年贡银数十两。光绪二十五年(1

  • 行肯萨林

    锡伯族旧婚俗之一。意为“磕头宴”。主要流行于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等地。为订婚后的一种仪式。在男女双方结亲并择定婚期后,男方须在女家举办一次中型宴席,招待女方直系戚属,并将准备好的彩礼送至女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