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傣文贝叶经

傣文贝叶经

西双版纳傣族用铁笔在贝叶上刻写的傣文佛教三藏经。贝叶系以棕榈类木本植物贝多罗树的叶子制作而成。贝叶经的制作工序较复杂,先将贝叶7—8张叠在一起,用石覆压几天,取出用圆竹棍滚压,使其平滑,然后再压几天,取出修剪整齐,便能用铁笔在正反两面刻写。刻写后,涂以干炭粉,抹油,擦净,字迹就清楚地显露出来。积数十页,内容告一段落之后,编为一册。每册边缘涂以金银粉或焦粉,用布或木盒包装,甚为精致美观,堂皇庄重。每部经典20—30册不等。所刻写之经书据传曾多达84000卷,其中经藏五大类,21000卷,律藏五大类,21000册,论藏七大类,42000册。经典中有巴利语音译本和傣语本以及译音加傣语说明的注释本,保存了部分南传佛教经典早期的面貌,还有一部分是傣族僧人根据佛教教义加以阐发的著述。贝叶经中亦保存有傣族的历史、地理、语言、文学等资料。

猜你喜欢

  • 扎敦卫

    见“扎童卫”(193页)。

  • 茶马金牌

    见“金牌信符”(1478页)。

  • 苏班岱

    清初武官。蒙古镶黄旗人。多罗科氏。世居义州地方。崇德五年(1640),从杏山台上密遣人至清,约兵往攻。兵至,生擒台上5人,遂率众归清,授三等甲喇章京世职。顺治元年(1644),随睿亲王多尔衮入山海关镇

  • 阿格乃

    撒拉语音译,意为“兄弟”、“本家子”。撒拉族历史上一种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近亲组织。因血缘关系亲疏程度不同,又分真阿格乃、近阿格乃、远阿格乃。流行于青海、甘肃等地。由兄弟结婚分居后的2至20多户不等

  • 中山王大鼎

    战国时期中山国祭祀礼器。亦称“铁足大铜鼎”。周慎靓王六年(中山王十四年,前315)由中山王下令制作,用以祭祀上帝和祖宗。器高51.5厘米,最大直径65.8厘米。鼎身扁圆

  • 舍楞

    清代卫拉特蒙古土尔扈特部贵族。汉文史籍又作舍棱。初隶准噶尔。乾隆二十年(1755)、二十二年(1757),以清军先后击败达瓦齐、阿睦尔撒纳,偕族兄巴图尔乌巴什退据博尔塔拉。二十三年,为摆脱清军副都统唐

  • 国官窖

    西夏粮仓名。西夏时期常于产粮地设窖藏储粮食。如桃堆平(今陕西横山县境)储粮达数百万石。粮窖密密相连,可达数里。

  • 史集

    书名。波斯文称Jami‘ al——Tawarikh,又译《集史》。波斯哈马丹人,伊儿汗国宰相拉施特(Rashid al—Din Fadl Allah)奉旨主编。分3部,第一部蒙古史,3卷;第二部世界史

  • 亦黑迷失

    元代航海家。又译也黑迷失。畏兀儿人。至元二年(1265),充世祖宿卫。九年(1272),出使八罗孛国,十一年(1274),偕其国人以珍宝奉表至京师。受嘉奖,得金虎符。十二年,再使八罗孛国,与其国师以名

  • 景颇语支

    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语支之一。主要分布在中缅边境和中印边境东段一带。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西藏自治区的洛渝和察隅地区。使用人口不足5万。在国外,主要分布在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