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侗戏

侗戏

侗族戏曲剧种之一。始于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兴起于贵州黎平,流传于贵州榕江、从江,广西三江、融水、龙胜和湖南通道等地。相传为黎平腊洞侗族人※吴文彩所创。由侗族叙事大歌发展而来,同时借鉴湖南祁剧、辰河戏,广西桂剧、彩调和贵州祈阳戏等汉族戏曲,带有浓厚说唱文学的色彩。唱调有平调、哭板、仙腔及民歌调,以二胡、锣鼓、琵琶及牛腿琴伴奏。其表演程式、唱腔、化装都较简单,亦不重视人物表情,重唱不重做。故侗人多称“看戏”为“听戏”。内容朴实多彩,既有反映本民族现实生活的节目,亦有从汉族剧种移植的剧目。全部用侗语演唱、对白。刻画生动,语言丰富,易于朗朗上口,为广大侗族喜闻乐见。有《娘梅》、《莽子》等传统剧目数十种。

猜你喜欢

  • 李永芳

    ?—1634清初将领。汉军正蓝旗人。原籍辽东铁岭。初仕明为抚顺所游击。天命三年(1618),努尔哈赤征明,围抚顺,受招谕出降,献所辖抚顺、东州、马根丹3城,台堡寨500余所,授副将世职,以贝勒阿巴泰之

  • 大方彝汉双碑

    明代彝族文物。碑刻于明神宗万历二十年(1592),彝文、汉文两块碑分开并立,彝文碑上刻彝文1922字,汉文碑上刻汉文2364字,是现今发现的镌刻彝文最多的碑石。

  • 拔底延

    见“缚喝”(2416页)。

  • 太仆寺右翼牧厂

    清政府直属牧场之一。位于张家口西北。东至察哈尔正黄旗界,西邻察哈尔镶红旗,南接大同边界,北抵察哈尔正红旗。东西距150里,南北距65里。厂官吏驻齐齐尔汉河地方。其地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察哈尔左翼前旗一带。

  • 社长

    元代社会基层组织社的职事人员。见“社制”(1171页)。

  • 叠溪右千户所

    明代四川地方卫所名。洪武十一年(1378),太祖朱元璋平定四川,以古翼州置。所治在今四川县境,隶属茂州卫。

  • 舍尔巴

    见“夏尔巴人”(1850页)。

  • 辖戛斯

    宋辽金时对柯尔克孜先民之称呼。唐时称黠戛斯。又称黠戛司、纥里迄斯等。10世纪,叶尼塞河上游地区受契丹辽朝统治,设“辖戛斯国王府”,隶属上京道。而在天山西州回鹘政权统治范围内亦有称黠戛司的古柯尔克孜人,

  • 四房五族

    旧时撒拉族社会组织。流行于青海循化(今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其来源,一说“四房”统指※上六工的韩姓撒拉人,因始祖※尕勒莽之孙神宝世袭“达鲁花赤”(镇守官)后,于明初取汉姓为韩宝,撒拉族人视韩姓为嫡系,“

  • 克木克木齐克乌梁海

    清康熙、雍正年间居住于克木克木齐克一带乌梁海人总称。分隶于清喀尔喀札萨克贝勒博贝和厄鲁特贝子策凌旺布管辖。策凌旺布所属乌梁海,主要散居于唐努山南麓克木克木齐克地方。博贝所属乌梁海,大都分布克木河(华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