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下坛经

下坛经

羌族原始宗教三大经典之一。是有关鬼事的经典,用于赶鬼、送鬼、驱邪、或为凶死者(滑坡、坠岩、落水、抹喉、难产而死)招魂除灾等。巫师作法演唱之先,须唱上坛经序经之一《笛雪儿匹》(意为“还愿”)中的一段,然后演唱《下坛经》,共12部,其中有:1.《质》,祈求去除恶运,招来好运;2.《迟》,巫师在驱邪赶鬼时所唱。大意是:羌族与其他民族因争地而发生战争,从松潘打到灌县外六城;以打古多甲、白沙勒比亚二人为首的羌人,又从灌县打到松潘。交战双方经过谈判,化干戈为玉帛,从此团结友爱;3.《鄂》羌人家中牲畜发生瘟疫时,巫师作法演唱此经,其意是咒骂瘟神,赶走马牛羊猪等六畜鬼;4.《德》,羌人家中或村寨发生不幸时,巫师作法唱此经以驱邪; 5.《则》,羌人家中或寨中人多病痛时,巫师作法所唱,大意是一年四季,有哪些灾难以及消灾弥难之法;6.《米亚》,羌人家中粮食不够吃,东西不耐用,请巫师演唱此经,以驱逐邪魔;7.《遮》,做法事时,羌族巫师本人须解罪而唱此经,意为不该杀的巫师不杀等等。

猜你喜欢

  • 北魏出帝

    见“元修”(227页)。

  • 驼笼簇

    明代藏区部落名。居地在洮州(今甘肃临潭)。成化十一年(1475),其族217人入朝贡马及方物。虽礼部以“违例冒滥”上奏,终以既来不可拒为由,依常例给赐。十六年(1480),族人喃奔等来朝贡驼、马、甲胄

  • 马过

    傈僳族民间乐器名。用竹片精心刻制的一种口弦。流行于云南怒江等傈僳族地区。有一片弦和三片弦两种。一片弦是拉拨簧片而发音,三片弦是用手指直接拨动弦片振簧而发音。一般作舞蹈伴奏,也有自娱时演奏的。多为青年妇

  • 亦里克卫

    见“亦力克卫”(872页)。

  • 夏克尔

    民国初年新疆吐鲁番维吾尔族农民起义领导人之一。维吾尔族,哈密人。1912年哈密维吾尔族农民起义领导人铁木耳之弟。1914年3月,因不满新疆都督杨增新统治,同艾买提一起领导吐鲁番农民发动武装起义,杀死当

  • 图布升吉尔格勒

    1888—1949民国时期蒙古王公。字福亭。内蒙古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左翼中旗人。博尔济吉特氏。成吉思汗第31代孙,※特古斯阿勒坦呼雅格图多罗郡王长子。自幼在王府内读书,19岁已精通满、蒙文,能诵藏文本经

  • 拉拉山卫

    见“刺山卫”(1585页)。

  • 阿桂

    1717—1797清朝大臣。初为满洲正蓝旗人,改隶正白旗。章佳氏。字广廷、文成、号云岩。大学士阿克敦之子。乾隆举人。十三年(1748),随兵部尚书班第征金川土司莎罗奔叛乱。二十年(1755),授参赞大

  • 嘎喇

    古族名。清代对云南佤族的一种称谓。分布在“永昌、腾越内外境”。居山岭,种苦荞和杂粮为食,“不用牛耕,惟妇人用钁锄之”,因耕作粗放,产量不高,故狩猎采集在经济生活中仍占相当比重,虽有寨落,但迁徙无常。参

  • 鸣沙之战

    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后突厥与唐朝间一次战役。以发生在灵州※鸣沙县(治今宁夏中夏县东鸣沙州,此地人马行沙有声,异于余沙,故名)而名之。天授二年(691),后突厥默啜可汗(阿波干可汗)即位后,对唐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