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粮押运
清代监押漕粮运输的制度。清制,卫所军丁输送漕粮必须有押运官随船督押监运,约束运军,防止偷盗、搀和、失火、停滞等弊。山东、河南由粮道简委管粮通判为押运官,随船到通州;江淮以南诸省,则用监兑官押运漕船至淮,待漕运总督察验完毕,或即委监兑官,或别委管粮通判随船督运至通州。漕船到通州后,押运官出具粮米无亏印结,由仓场侍郎送户部引见。漕粮卸竣,押运官仍负责督押漕船回空,不得迟误,如过淮违限,照重运违限例议处。
清代监押漕粮运输的制度。清制,卫所军丁输送漕粮必须有押运官随船督押监运,约束运军,防止偷盗、搀和、失火、停滞等弊。山东、河南由粮道简委管粮通判为押运官,随船到通州;江淮以南诸省,则用监兑官押运漕船至淮,待漕运总督察验完毕,或即委监兑官,或别委管粮通判随船督运至通州。漕船到通州后,押运官出具粮米无亏印结,由仓场侍郎送户部引见。漕粮卸竣,押运官仍负责督押漕船回空,不得迟误,如过淮违限,照重运违限例议处。
书名。简称《正宗记》。北宋契嵩(1007—1072)著。九卷。传纪体。按禅宗南宗编定的传法世系,记载释迦牟尼(卷一),西土、东土三十三祖(卷二至卷六)以及慧能至智达(卷七、八)共一千三百余人的身世和传
在今江苏启东市北长江口外。五代周显德五年(958)世宗取南唐,闻南唐战舰数百艘泊东㳍洲,将趋海口,扼苏、杭路,遂遣慕容延钊等将水、陆两军循江而下破之。
战国时人。杨倞疑其与楚平王孙田公它成同族。曾在齐稷下讲学,其思想学说属道家。《荀子·非十二子》言其与魏牟“纵情性,安恣睢,禽兽行,不足以合文通治;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盖亦周秦百家之一。
官名。明清道员之一。明景泰七年(1456)设,由广西按察司之分巡道兼管所属盐课司。其后山西、山东、浙江、福建、云南及延绥、固原等处,或由分巡道、兵备道兼管盐法,或专设道员管理盐法。清沿设。凡不设盐运使
东汉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字仲华。少为市吏,与光武帝刘秀微时有旧交。建武初,征为侍御史。迁河东都尉,诛讨大姓,吏人畏之。再迁扬州牧,教民耕田种树理家之术。坐法左转轵长。后陇右不安,拜为天水太守。施政
原名《西历一千八百九十八年大清政府四厘金债合同》,俗称“续借英德洋款”。清光绪二十四年二月九日(1898.3.1)清政府为举借外债以偿付第三期对日赔款在北京与汇丰银行、德华银行签订。共十七款。内容有:
年号。(1)三国魏齐王曹芳年号(249—254)。凡六年。(2)十六国汉(前赵)刘聪年号(311—315)。凡五年。(3)十六国南凉秃发傉檀年号(408—414)。凡七年。
官署名。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置,属礼部仪凤司。管领回回乐人。初名管勾司,寻改名,秩正九品。延祐三年(1316),升从六品。领以署令,下设署丞、管勾、教师、提控等。
1030—1097北宋东光(今属河北)人,字莘老。嘉祐进士。调南宫令。以韩琦荐召试,补馆阁校勘。熙宁中迁监察御史里行,屡上疏反对新法,称其“烦扰”、“聚敛”,使“天下无一物得安其所”,责监衡州盐仓。元
三国时吴兴(治今浙江湖州南)人。吴末帝孙皓专横残暴,宝鼎元年(266),他聚众数千人,劫皓庶弟永安侯谦作乱,欲立谦为帝。与右将军诸葛靓、御史大夫丁固等战于建业城南之牛屯。其兵皆无甲胄,即时败散。与谦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