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经
佛经名。分大、小乘两类,译本很多。小乘涅槃经名《大般涅槃经》,六卷,东晋法显与佛陀跋陀罗合译;大乘涅槃经名《大本涅槃经》,四十卷,十六国北凉昙无谶译出;其后南朝宋慧观、谢灵运依六卷本删补成《南本涅槃经》,三十六卷。此经主旨宣扬“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道生更进一步驳斥积学之“渐悟说”,提出“一阐提人皆得成佛”及“顿悟成佛”之说。道朗则为昙无谶译本作《涅槃义疏》,以不偏不倚之“中道”解释佛性。由于解释殊异,长期间未有确论。
佛经名。分大、小乘两类,译本很多。小乘涅槃经名《大般涅槃经》,六卷,东晋法显与佛陀跋陀罗合译;大乘涅槃经名《大本涅槃经》,四十卷,十六国北凉昙无谶译出;其后南朝宋慧观、谢灵运依六卷本删补成《南本涅槃经》,三十六卷。此经主旨宣扬“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道生更进一步驳斥积学之“渐悟说”,提出“一阐提人皆得成佛”及“顿悟成佛”之说。道朗则为昙无谶译本作《涅槃义疏》,以不偏不倚之“中道”解释佛性。由于解释殊异,长期间未有确论。
即“金满城”。
土司名。宋末,向克武以军功授宣抚使,拥桑植上下二地,世代承袭。后隶桑植司。明宣德四年(1429),因仲贤、仲贵兄弟争袭,废宣抚司。改为上下二长官司,命二人分管,世袭。万历二十八年(1600)上峒长官向
即“汉安帝”。
古建筑构造做法,即逐渐增加某一种类建筑构件的高度。如檐柱自明间向角柱逐渐加高曰柱生起;博上自槫中向外端逐渐加厚使屋顶两端翘起的垫木叫生头木。柱生起在唐、宋、元及明早期的建筑中均被采用,至明末逐渐被淘汰
官署名。明代宦官二十四衙门之一。置掌印太监一员,佥书、掌司、长随、奉御无定员。洪武三十年(1397)设,掌各监行移、关知、勘合之事。后惟随从皇帝前导警跸,为内府十二监下等衙门。
1683—1753清山西兴县人,字锡公,号懿斋,又号静轩。康熙进士,官翰林院检讨。世宗即位,诏求直言,乃上疏陈三事:请亲骨肉、停捐纳、罢西兵,触世宗怒。高宗即位,上《三习一蔽疏》,为世所传诵。历官刑、
土司名。明置。在今四川松潘县西毛儿盖。正统五年(1440)松潘百户汪凯招降番民一万三千余户,请设置土司予以管辖,明廷命总兵官都督同知李安、右佥都御史王翱及四川三司议其可否。后乃定寨首多儿者少为芒儿者安
清官庄内从事养蜂之人户,称蜜户。专事此种行业之人,称蓄蜜人。
西晋宿卫兵之一。晋武帝泰始四年(268)罢振威、扬威护军官,置左右积弩将军代替其职。至太康十年(289),更立积弩、积射营,各置兵二千五百人,亦为宿卫兵,并以将军领之。
唐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开元时与吴道子同师张僧繇,号为画友。及道子声名独显,乃焚笔弃砚,改事塑像,潜心精思,遂成大名。时人语曰:“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曾在昆山慧聚寺塑天王像,旁塑二侍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