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历史知识>洛(雒)阳

洛(雒)阳

城名、县名。“洛”本作“雒”,三国魏改。故城有二:一在今河南洛阳市东白马寺东二里洛河北岸。原为周成王时周公营建雒邑的成周城,周敬王避王子朝之乱,迁都于此,加以扩建,为春秋后期最繁荣的都市之一。战国时改称雒阳。因位于雒水之北得名。地处天下之中,漕运方便,而且左据成皋,右阻渑池,前有伊阙,背靠大河,利于防守。东周以后,东汉、三国魏、西晋、北魏均建都于此;新莽以此为陪都。绿林起义军所拥立的更始帝,亦曾建都于此。秦置县,为三川郡治,汉以后至北周先后为河南郡、司州、洛州治。战国至西汉,是全国性大都市之一。东汉、魏、晋、北魏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最繁荣的都市之一。汉魏故城,据《元康地道记》:“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故又称为“九六城”。北魏时,有三市:西面西阳门外有著名的洛阳大市,附近是商人和手工工人居住区。南面宣阳门外有四通市和外商聚居区。交易农产品和牲畜的小市,则在东面青阳门外。东汉时,有太学生三万余人。明帝所建的白马寺,是我国最早的佛寺。北魏全盛时,全城有佛寺五百所;又于龙门凿石窟佛像,是我国伟大的艺术珍品。北魏末年,城被毁于战火。隋以后废。一在汉魏故城西十八里,即在今洛阳市。隋大业初建,以为东都;武周续修,改称神都。隋、唐洛阳故城,据《新唐书·地理志》:“前直伊阙,后据邙山,左瀍右涧,洛水贯其中,以象河汉。东西五千六百一十步,南北五千四百七十步。”周围约七十里。是仅次于长安的第二大都市。隋有东、南、北三市,唐又增设西市,都是国际性市场。隋(炀帝)、武周、五代唐均都于此;五代梁、晋、汉、周,北宋、金(宣宗以后)均以此为陪都。隋以后先后为河南郡、河南府、金昌府、河南路治。今洛阳旧城系金哀宗时改筑,周长八里三百四十五步,仅当隋唐故城洛北、瀍西的一小部分。近年来对汉魏、隋唐故城遗址都作过考古勘查,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猜你喜欢

  • 裴度

    765—839唐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字中立。贞元进士,登宏辞科,又应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补校书郎,擢监察御史。元和六年(811),以司封员外郎知制诰。七年,受命宣谕魏博田弘正军,魏人欢服,

  • 门尹

    官名。掌守城门。相传商汤时已设,春秋沿置。《庄子·则阳》:“汤得其司御门尹登恒,为之傅之。”成玄英疏:“门尹,官号也。”

  • 崔敦诗

    1139—1182南宋通州静海(今江苏南通)人,字大雅。南渡后居溧阳(今属江苏)。少有文名。绍兴进士。孝宗朝历翰林权直、崇政殿说书、中书舍人等。博览群书,文词敏赡,曾受命更定吕祖谦《文鉴》所选奏议。著

  • 范仲淹

    989—1052北宋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字希文。大中祥符进士。少时贫困力学。天圣初,任泰州兴化令,主持修筑捍海堰,世称范公堤。天圣六年(1028),任秘阁校理,因请刘太后还政,出判河中府,移陈州

  • 楚昭王

    ①(?—前489)春秋时楚国国君。公元前515—前489年在位。名珍。楚平王之子。楚昭王十年(前506),楚军于柏举之战中为吴所败,郢都陷落,乃逃至随避难。次年,吴军退出后,返郢复王位。十二年,因惧吴

  • 余诚

    1881—1907清湖北麻城人,原名仲勉,字简齐。光绪三十年(1904)在武昌加入科学补习所,密谋革命,事泄走日本。次年参加同盟会,后奉派返鄂,协同日知会进行革命活动。旋病故。

  • 聂缉椝

    1855—1911清末湖南衡山人,字仲芳。曾国藩之婿。光绪十年(1884)任上海制造局总办。十六年任苏松太道,插手华新纺织新局,并逐步将其改为独资经营的恒丰纱厂。二十年调任浙江按察使。二十五年起历任江

  • 鸡父

    春秋楚地。在今河南固始县东南。《春秋》昭公二十三年(前519):“吴败顿、胡、沈、蔡、陈、许之师于鸡父”,即此。《谷梁传》作“鸡甫”。

  • 小河之役

    明靖难之役中一次转折性战役。建文四年(1402)四月,燕军与南军战于睢水之小河(在今安徽宿迁境)。初战败绩。再战于齐眉山(在今安徽灵璧西南),胜负相当。时值盛暑,两军对垒数日。燕军乘南军粮草不济,遣兵

  • 平金录

    书名。撰人不详。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诏修。今未见传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