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历史知识>人治

人治

古代的贤人政治。儒墨两家都强调“得人”对治国的重要作用。《礼记·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墨子·尚贤中》:“王公大人明乎以尚贤使能为政,是以民无饥而不得食,寒而不得衣,劳而不得息,乱而不得治者。”儒家之人治思想目的在行“文武之道”,选人标准服从于“亲亲”原则。墨家之人治观念目的在行“墨者之义”,选人标准服从于“兼爱”原则,要求“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尚贤上》)。两家旨趣相异。

猜你喜欢

  • 漂沙

    即西夜国。古西域国名。《后汉书·西域传》:“西夜国,一名漂沙。”参见“西夜”。

  • 汉学商兑

    书名。清方东树著。三卷。初刊于道光十一年(1831)。为抨击汉学以维护程朱理学而作。体例仿朱熹《杂学辨》,分条摘录自黄震、顾炎武下迄汉学家戴震、江藩、焦循等著作原文,各为辨驳于下。谓“程、朱之道与孔子

  • 南北选

    又称南北通注铨法。金科举取士,初分南北两选,后南北通选,只设词赋一科,每科限取六七十人。

  • 河桥

    桥名。(1)《史记·秦本纪》: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初作河桥”。黄河上建桥之记载始于此。在今山西永济市蒲州与陕西大荔县东大庆关间的黄河上。唐代通称蒲津桥。(2)在今青海贵德县西黄河上。《后汉书·

  • 女子军事团

    清末民初妇女军事团体。宣统三年九月二十八日(1911.11.18)由葛敬华、沈警音等在上海发起成立。以“驱攘残恶,救助同胞”为宗旨。团长张昭汉、曾肃,下设战斗、军医二部。1912年1月底,战斗部离沪北

  • 右户曹

    官署名。(1)东晋、南朝、北齐诸公、都督府僚属诸曹之一。东晋、南朝宋设参军,南齐设行参军,北齐设兼行参军。(2)北齐尚书省度支尚书所领郎曹之一。掌天下公私田宅租调等事,设郎中。(3)北齐州刺史府僚属诸

  • 一粟

    古代长度和重量的单位。《淮南子·天文训》:“秋分蔈定,蔈定而禾熟。律之数十二,故十二蔈而当一粟,十二粟而当一寸。……其以为量,十二粟而当一分,十二分而当一铢,十二铢而当半两。”《说苑》:“度量权衡以粟

  • 朝阳府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升朝阳县置。治今辽宁朝阳市。辖境相当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以南、河北长城以北、内蒙古老哈河以东和辽宁医巫闾山以西地区。属直隶。1913年废。

  • 泰外库勒汗

    ?—1598哈萨克汗。1586—1598年在位。初支持布哈拉汗阿不都拉二世反对塔什干统治者巴巴苏丹。1583年撕毁同布哈拉汗签订的协议,发动争夺土耳其斯坦、塔什干、撒马尔罕等城的战争。

  • 泛级

    官制用语。即普遍提高官员的等级。北魏时常因战事胜利、新帝即位、立太子等,下诏提高部分或全部官员的等级。庄帝以后较滥。北齐仍沿其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