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历史知识>中国史研究法

中国史研究法

书名。一名《大学分科中国史学研究法初编》。清末周嵩年撰。八章。是书囊括古今,撮其大纲,依类纂辑,凡四十八目,贯通历代朝廷之政教得失,统系、疆域、风俗、人才、物产之盛衰消长,典礼、制度、仪法因革损益等,以此为研究中国史所宜知者。有宣统二年(1910)印本。

猜你喜欢

  • 晋王北伐记

    书名。隋柳䛒撰。十五卷。久佚。

  • 杂徭

    徭役名。晋至唐,多称杂徭,宋以后多称杂役,元、明、清又称杂泛、杂泛杂役、杂泛差役。名称虽异,内容均同,即正役外之徭役。晋代役法,男丁每岁役不过二十日,每十八人出一运丁役之。北周定十八岁至五十九岁皆任于

  • 杨承庆

    唐时渤海人。任辅国大将军,行木底州刺史兼兵署少正。乾元元年(758,日本天平宝字二年)秋,为遣日正使,与副使归德将军杨泰师率二十三人,送日本使臣小野田守、高桥老麻吕回国,并吊日皇之丧。在越前登陆,十二

  • 高密事件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德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界条约》,攫取修筑胶济铁路等特权。次年强占民地民房,开工修路,破坏水利,激起民愤。五月,山东高密县农民阻修铁路,被德军枪杀二十余人。二十六年十二月

  • 管军

    宋代中央禁军高级将领通称。包括殿前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马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殿前、马军、步军都虞候,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初不入品序,政和四年(1114)始定其品位。

  • 鹑觚原

    一名浅水原(《太平寰宇记》)。地名。在今陕西长武县西北。北魏神䴥三年(430)拓跋焘围攻赫连定于此。

  • 泰常

    北魏明元帝年号(416—423)。凡八年。

  • 梅

    明旌德(今属安徽)人,字致斋。正德举人,一说为进士,官南京国子监助教、盐课司提举。依宋代吴棫、朱熹,元代吴澄对《尚书》之考证,撰《尚书考异》、《尚书谱》,认为西汉孔壁所出十六篇为孔安国伪作,东晋梅赜所

  • 锥刺纹

    又称剔刺纹。古代陶器纹饰。一般为陶器成型后,以锥形工具剔刺其表面所形成。多见于新石器时代。

  • 和会司

    官署名。清末外务部所属四司之一。光绪二十七年(1901)设。掌订立约章,奏派使臣,更换领事,各国使臣觐见、会晤,本部官员升调各事。置郎中、员外郎、主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