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礼
《仪礼》、《周礼》、《礼记》的合称。东汉郑玄兼注三书,合称《三礼注》,盛行于当时,开创三礼学之综合研究,为历代经学家所继承。晋王肃撰《三礼解》,与郑玄异。南北朝时,三礼学特盛,南北士族经学家以精研三礼著名者辈出,南北经学之三礼学复定于一尊。唐孔颖达撰《礼记正义》,贾公彦撰《周礼义疏》及《仪礼义疏》,皆以郑注为主。宋朱熹、陈详道治三礼,极务详博,掊击郑学。清江永撰《礼经纲目》、秦蕙田撰《五礼通考》。而治礼学最称详审者有孙诒让《周礼正义》、胡培翚《仪礼正义》。
《仪礼》、《周礼》、《礼记》的合称。东汉郑玄兼注三书,合称《三礼注》,盛行于当时,开创三礼学之综合研究,为历代经学家所继承。晋王肃撰《三礼解》,与郑玄异。南北朝时,三礼学特盛,南北士族经学家以精研三礼著名者辈出,南北经学之三礼学复定于一尊。唐孔颖达撰《礼记正义》,贾公彦撰《周礼义疏》及《仪礼义疏》,皆以郑注为主。宋朱熹、陈详道治三礼,极务详博,掊击郑学。清江永撰《礼经纲目》、秦蕙田撰《五礼通考》。而治礼学最称详审者有孙诒让《周礼正义》、胡培翚《仪礼正义》。
历(歷)秦置。治今山东济南市。因城东南历山(今千佛山)得名。西汉属济南郡,东汉属济南国,西晋永嘉后为济南郡治,南朝宋元嘉中又为侨冀州治,北魏皇兴三年(469)为济南郡及齐州治。隋大业初为齐郡治。唐武德
陵寝名。(1)唐中宗李显的陵墓。在今陕西富平县北凤凰山上。原有石刻约五十件,但历经党项、吐蕃焚毁,又遭梁开平二年(908)温韬盗掘,现仅存石狮一及石人一对,北门、东门虽有石马,但都残缺不堪。(2)宋真
元末明初湖广黄冈(今属湖北)人,字孟阳。世为诗礼名家。元末,朱元璋召为国子助教。吴元年(1367)官浙江按察佥事,入为起居注,奉旨于全国购书。洪武四年(1371)迁太常卿,历兵、吏二部尚书。后乞归,躬
茶一作荼。西汉置。治今湖南茶陵县东北荼王城,以陵谷为名。属长沙国。元朔四年(前125)封长沙定王子䜣(一作欣)为荼陵侯,改属桂阳郡。太初元年(前104)侯汤(一作“阳”)死无后,国除为县
土司名。即乌撒乌蒙等处宣慰司。元置。属云南行省。初名巴凡兀姑,后名巴的甸。所辖部六:乌撒部、阿头部、易溪部、易娘部、乌蒙部、閟畔部。其东西又有芒布、阿晟二部。乌蛮之裔折怒强大,尽得其地,因取远祖乌撒为
官名。(1)巡视安抚地方的特遣官员。唐高宗时,以河南、河北等地灾害,遣使分道巡抚,存问赈给。宰相来恒为河南道巡抚使,薛元超为河北道巡抚使,尚书左丞崔知悌为江南道巡抚使。其后,或名安抚,或名存抚,或名宣
即今湖南沅江。东汉建武二十三年(47)武陵蛮反,遣刘尚将兵由沅水入武溪击之,即此。
官名。尚书省主客曹长官通称。三国魏置南主客郎,西晋有南、北、左、右主客郎。东晋省并,唯置一主客郎,亦称主客郎中,六品。后省。南北朝复置,宋六品,梁五班,陈四品、六百石。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定郎中为
古代封给官员高于本秩的官衔,称加衔。无职掌,无员限,无专授,实为虚衔。凡宣力中外,劳绩懋著之大臣,则可奉特旨加衔,作为兼官、加官或赠官,以示尊崇。清制,以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少师、少傅、少保(
罪名。指虚报俘虏和缴获物资数目的犯法行为。据《汉书·车千秋传》,车顺“以虎牙将军击匈奴,坐盗增卤获,自杀,国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