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古代官职>部都尉

部都尉

官名。自秦至汉武帝初,边境诸郡有的只设都尉,不置郡守,颇与东汉的属国相似。武帝以后,为了加强对新开辟地区少数民族的统治,边郡均置太守,而且往往分部设置都尉,各典一区(若干县)武事。见于《汉书·地理志》者, 会稽有西、南(《太平御览》一七一《州郡部》引《汉地志》作东)两部都尉各一人;广汉有都尉及北部都尉各一人;牂柯有都尉及南部都尉各一人;陇西有南部都尉一人(此外当另有都尉);武威有都尉及北部都尉各一人;张掖有都尉二人,又有肩水都尉一人;酒泉有东、西、北三部都尉各一人;敦煌有中部都尉一人(此外当另有都尉);北地有北部、浑怀都尉各一人;上郡有匈归都尉一人,又有北部都尉二人;西河有南、北、西三部都尉各一人;朔方、五原、云中、定襄、代郡、辽东均有中、东、西三部都尉各一人;雁门、上谷、辽西均有东、西部都尉各一人。此外,还有蜀郡西部两都尉, 见《史记·西南夷列传》;金城有西部都尉,见《汉书·赵充国传》。东汉边郡所设的部都尉,其见于《后汉书》者有辽东西部(见《和帝纪》)、安定(见《傅燮传》)、陕西南部(见《马防传》及《西羌传》)、金城西部(见《和帝纪》及《西羌传》)、张掖居延(见《郡国志》)、广汉北部(见《郡国志》及《安帝纪》)、蜀郡西部(见《郡国志》、《安帝纪》及《西南夷传》)、犍为南部(见《郡国志》及《安帝纪》)、益州西部(见《明帝纪》及《西南夷传)、九真(见《桓帝纪》、《南弯传》及《魏朗传》)、交阯(《见胡广传》)、会稽东部(见《顺帝纪》),、会稽西部(见《任延传》),共十三部都尉。部都尉佐太守分部主武事,兼主屯田之事。以东汉张掖部都尉为例,其所属武职,属于候望系统的有候、塞尉、候长、燧长;属于屯兵系统的有城尉、千人、司马;属于屯田系统的有田官;属于军需系统的有库令、丞与仓令、丞;属于交通系统的有邮驿亭长与关啬夫等。此外,自东汉中叶以后,部都尉与属国都尉亦管理辖区内的县政,如郡之统县。《宋书·百官志下》说:“汉末及三国多以诸部都尉为郡。”三国西晋时期,仍有部都尉与属国都尉,“都尉名称之可考者三十余,而都尉经改为郡者二十有五” (见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卷上第三章《郡尉》)。而南朝时仅存一沅头都尉,亦于陈文帝时废。

猜你喜欢

  • 都尉

    官名。① 统兵武官。战国赵、魏、秦等国已置,地位略低于将军。《战国策·赵策三》:“秦、赵战于长平,赵不胜,亡一都尉。”《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秦、两汉亦为高级

  • 医骡马

    官名。太平天国设置,即兽医,为天朝典官,员额一人,官阶为职同监军。

  • 守阙守当官

    吏名。北宋前期,中书门下置。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后,中书省、门下省各置。位在守当官下。吏员名。宋代置于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在三省吏房中充抄写之任。其地位低于守当官。绍圣三年(公元1

  • 太仓尚书

    官名。北魏前期置,为尚书省诸曹长官之一,管理国家粮仓及征课事务。官名。太仓为中央的粮食仓库,后魏设太仓尚书,职务同太仓令。参看“太仓令”条。

  • 阉尹

    官名。周朝及春秋战国诸侯宫内宦官之长。《吕氏春秋·仲冬》:“命阉尹申宫令,审门闾,谨房室,必重闭。”高诱注:“於《周礼》为宫人,掌王之六寝。”官名。掌管宫室出入的宦官称阉尹,也写作奄尹。《吕氏春秋·仲

  • 民部尚书

    官名。十六国后凉、后燕皆置,掌尚书省民部曹。或说西魏初亦置。隋文帝开皇三年 (583)置为尚书省六部长官之一,由度支尚书改名。唐初沿置,高宗永徽元年 (650)改名户部尚书。隋、唐正三品。参见“民部”

  • 河南道监察御史

    明清都察院所属河南道之主官。掌道事。明洪武十五年(1382)设三至五人,后增至十人。南京都察院亦设二人。皆正七品。清顺治元年(1644)沿设。乾隆十四年(1749)定制,设掌印御史满、汉各一人,御史满

  • 夷离堇

    官名。辽置,初为契丹军事首领,始置于遥辇时期,由本部望族中世选,以领兵作战为其主要职责。其后权力逐渐增大,成为部族的政治、军事首领,太祖耶律阿保机即位前即曾为迭刺部夷离堇。辽建国后,夷离堇由朝廷从本部

  • 掌宾

    官名。隋炀帝始置,二十四掌之一,属尚仪局。员二人,从九品,唐朝改正八品。为司宾、典宾之佐,协掌宾客参见、朝会引导、宴会赐赉之事。宋、金悉如唐制。明永乐(1403—1424)后归其职于宦官。女官名。唐、

  • 旗籍清吏司员外郎

    官名。简称旗籍司员外郎。清朝理藩院所属旗籍清吏司之副长官。佐郎中掌司事。初设满洲三人,蒙古二人; 后改宗室一人,满洲一人,蒙古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