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古代官职>辟雍

辟雍

学校名。商、周为天子所设大学。东汉以后,历代设为皇家祭祀之所。唯北宋末年设为太学的预备学校,徽宗崇宁元年(1102)于汴京城南置,亦称太学之外学。收纳各路贡士三千人,原太学外舍生也转入此学。每年进行考核,合格者升入太学。设四讲堂,分一百斋,每斋三十人。由国子监祭酒总管,另置司业、丞各一人,博士十人,学正、学录各五人。三年,置辟雍大司成一人,四年改为太学大司成。宣和三年(1121)罢,其学生归入太学为外舍人


官学名。(1) 西周时周王直属的大学。设立在王城的南郊,四周有水环绕;中间高地建有厅堂式的草屋,叫做明堂;附近有广大的园林。园林中有鸟兽聚居,水池中有鱼鸟集居。学生都是西周王室的子弟和贵族子弟。一般是十五岁入学,修业九年,到二十四岁时毕业。教育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合称“六艺”。六艺之中,又以礼、乐、射、御为主。这是因为西周的统治者所要求的统治人才必须具备统治奴隶的才能和作战的本领。西周统治者要用礼、乐来巩固内部组织和统治民众,也要用武力来镇压民众的反抗。所以课程中首要的是礼、乐,其次是射、御。因为当时使用的主要武器是箭与兵车,所以就需要训练使用战车和弓箭的甲士,这种甲士又只能由贵族充任。所以贵族子弟在大学里必须学习射箭和御车。书、数则是由于社会生产、文化的发展而增加的教育内容。西周当时是政教未分,官师合一,辟雍由负责祭祀、典礼之事的礼官——乐正负责。有师氏、保氏、乐师等担任教师之职,师氏本来是高级军官,由于射是辟雍的主要教学内容,属于军事训练性质,就得由师氏来兼任,西周后期乐官也开始称为师,正因为西周教育处在官师合一的阶段,学校不是专设的教育机构,所以辟雍同时也是贵族成员集体行礼、集会、聚餐、练武、奏乐之处,实际上就是当时贵族公共活动场所。不过在辟雍中举行的政事活动常和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例如周王常率领贵族在辟雍举行各各典礼,如乡饮酒礼和射礼。乡饮酒礼在于尊重老年人,乡射礼在于奖励有武功的人和练武,用以加强贵族的团结,并起到教育贵族子弟的作用。辟雍还举行献俘的庆功典礼,其目的是用这种方法来教育和激发贵族子弟习射、习御的积极性。西周后期辟雍逐渐分为东西南北中五院:环水之处为中院,称为辟雍,举行典礼与集会都在这里;水南为南院,称为成均,为习乐之处;水北为北院,称为上庠,为习书、算之处;水东为东院,称为东序,为习射之处;水西为西院,称为瞽宗,为演礼之所。五院以辟雍居中为最尊,成均在南亦尊,故统五院可名为辟雍,亦可名为成均。(2) 宋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于汴京城南郊建立辟雍,外圆内方,有屋一千一百七十二楹,为太学的外学,诸路贡士先入外学,员额三千人,原属太学的外舍生也转到外学学习。其性质犹如近代大学的预科。每年进行考试,合格者升入太学。外学有四个讲堂,学生分成一百斋,每斋三十人。置辟雍司业、丞各一人,博士十人,学正、学录各五人,总领于国子监祭酒。三年(公元1104年)置辟雍大司成一人,次年改为太学大司成。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罢辟雍,学生归入太学为外舍生。

猜你喜欢

  • 掌设御侍

    女官名。金设此官,正九品,掌床席帷帐铺设等。见《金史·百官三·内命妇品》注。

  • 奉安符宝所

    官署名。南宋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置,隶皇城司,以都提举奉安符宝所承受官主管。

  • 司成宣业

    官名。即国子博士,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咸亨元年(670)复名国子博士。学官名。唐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改国子监为司成馆,博士为司成宣业,咸亨元年(公元670年)改司成馆复为国子监,司成宣业复

  • 十七最

    金代考核官吏的业务标准。章宗太和四年(公元1204年)参酌唐制,诏定县令以下考课法, 其内容分为四善、十七最,四善与唐制同,十七最的内容如下:一、礼乐兴行,肃清所部,为政教之最; 二、赋役均平,田野加

  • 主管侍卫马军司

    宋朝主管侍卫马军司公事省称。

  • 司琮

    宫中女官名。隋文帝时置,员额三人,为尚宫的属官,掌琮玺器玩。

  • 司寺下大夫

    官名。北周置。冬官府属官,正四命。李行之曾任之。见《北史·序传》。官名。北周冬官府所属,正四命。任此职者见《北史·序传》:李行之“仕周为冬官府司寺下大夫。”其职掌史文阙载,可能是掌管佛寺的修缮。

  • 田啬夫

    官名。战国秦置。县啬夫属官。掌县内农事。《睡虎地秦墓竹简· 田律》: “百姓居田舍者毋敢��(酤)酉(酒),田啬夫、部佐谨禁御之,有不从令者有罪。”又《厩苑律》: “以四月

  • 关税特别会议筹备处

    官署名。太平洋会议期间,中国提出修改税则要求,会议所订立的关税协定中规定,俟各关系国家批准后三个月内,由中国政府召集会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十二月十九日北洋政府公布《关税特别会议筹备处章程》

  • 参赞官

    见“参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