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古代官职>诸部护军

诸部护军

官名。三国魏始置,其职为管理内附的少数民族。其名号见于《通典·职官十八》“魏官品”条,有安夷护军、抚夷护军与诸护军。十六国时代西北诸国及北魏前期盛设护军,以统治既非本族又非汉人的地区。如《八琼室金石补正》卷十《郑能邈修邓太尉祠碑》记苻秦时代的冯翊护军,“统和(戎)、宁戎、鄜城、洛川、定阳五部,领屠各、上郡夫施、黑羌、白羌,高凉西羌、卢水白虏、支胡、粟特、水,杂户七千,夷类十二种。”此类护军所统的诸部多分布在今陕西中部与甘肃地区,西及敦煌,东至晋西,自汉末以来少数民族多杂居在上述地区。诸部护军的地位自魏晋以来与郡守约略相当,其所统一般以户落为单位,不以土地为单位,其属官有司马、参军、门下督、功曹、主簿、录事、功曹书佐等员。至北魏太安三年(公元457年)文成帝改诸部护军各为太守,护军制度自此废除。东晋与南朝虽亦有护军之名,然仅加给其郡内有少数民族杂处的郡太守,非为专职,与北朝的制度不同。

猜你喜欢

  • 崇虚局

    官署名。北魏有“崇虚都尉”。北齐置崇虚局,设丞。掌五岳四渎诸神之祭祀,管理京师、诸州道士名籍。隶太常寺太庙署。

  • 冬官尚书

    官名。即工部尚书,唐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改,中宗神龙元年(705)复名工部尚书。官名。见“冬官”。

  • 殿庭仪礼司副使

    官名。明朝殿庭仪礼司副长官。洪武九年(1376)置,三人,正八品,佐司使掌司事。十三年,改左、右司副。

  • 宫殿监督领侍

    宦官官名。清置,见“总管太监”。

  • 熊渠督

    官名。西晋置。统领熊渠虎贲,为皇帝的侍卫武官,属左卫将军。大驾出行时,掌仪卫侍从。武官名。晋置, 属左卫将军,统熊渠虎贲以供宿卫。

  • 纪善所

    官署名。明洪武三年(1370)置,初隶王相府。十三年罢王相府,改隶王府长史司。置纪善二人,正八品。掌讽导礼法,以教王为善。

  • 正税务司

    官名。清朝后期负责海关税务之官员。咸丰四年(1854),上海成立江海关,征收洋税,清政府派“司税”管理,但实权在英、美、法委员手中。咸丰八年(1858),为办五口通商税务,改司税为正、副税务司,各一人

  • 将弁

    旧社会对武职的通称。清代称参将、游击以上武官为将,都司、守备以下为弁。《清会典·事例·兵部武生童考试二》:“如有恃符滋事不知奋勉者,即令该管将弁详请开除。”

  • 大挑

    清朝从举人中选官的一种制度。清制,举人经会试三科未录取,即由礼部分省造册,咨送吏部,钦派王大臣面试拣选,称“大挑”。始于乾隆十七年(1752),每六年举行一次,十取其五。选取者分二等,一等以知县用,称

  • 乌克逊达

    满语。汉译为“族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