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古代官职>统领

统领

官名。① 南宋置,为各屯驻大军之统兵官。一般各军设二人,位都统制、统制之下,以为偏裨。② 郑成功设。其军队分为五军,下辖陆军七十二镇、水师二十镇。每镇有官兵一千二百人,各设提督、统领,掌一镇之军务。凡有战事,则与提督率队出征。③ 清朝置,为八旗护军营、前锋营及步军巡捕五营之最高长官,称为护军统领、前锋统领、步军统领,分别为正二品、从一品。分掌本营事务。又,清末新式陆军中每一协设统领官一人,为协之长官,从二品。掌全协之军务。详见“护军统领”、“前锋统领”、“步军统领”、“统领官”等。


官名。南宋各军有统领,为统兵官,位在统制下。《宋史·职官七·诸军都统制》:“渡江后,大军又有统制、同统制、副统制、统领、同统领、副统领,其下有正将、准备将、训练官、部将、队将等名。”“清朝前锋营置统领,正二品,由王公大臣兼领,为该营长官,掌其政令。护军营统领也是正二品,掌该营政令。步军营统领初正二品,后升为从一品,由亲信大臣兼任,掌九门管钥,统帅八旗步军五营将弁,以周卫徼循,肃靖京邑,总兵佐之。”见《清史稿·职官四》。清代禁卫军和新军,协(旅)司令称统领。见《清史稿·职官六·禁卫军》。

猜你喜欢

  • 官制用语。即以本官兼任、兼行或兼领其他官职。两汉常行其制,如张安世为车骑将军兼光禄勋。南北朝时凡祭祀、奉使等临时委官代行某职,皆曰兼某职,或于正式任命某职之前,先授予兼某职之名义,意即试某职。唐朝,职

  • 北军中候

    官名。东汉始置,掌监屯骑校尉、越骑校尉、步兵校尉、长水校尉、射声校尉所领北军五营,秩六百石。秩虽轻而职重,实为京师常备禁卫军长官,得自辟僚属。三国魏、西晋增设禁军兵力,置地位更高的中领军统辖,北军五营

  • 档子房

    官署名。清朝国子监所属办事机构。顺治元年(1644)置。掌理满文奏折及往来文书。无专官,由堂官选派满洲、蒙古助教及笔贴式数员管理。

  • 赐官

    周朝天子赐予卿大夫自置官吏以治家邑。《周礼·春官·大宗伯》: “六命赐官。”郑玄注: “赐官者使得自置其臣治家邑,如诸侯。”

  • 翼王府

    官署名。太平天国官爵不分,前期诸王都设置一套大体相同的王府机构,以处理国家政务。翼王府设官如下:翼殿六部尚书,掌理政务,每部一人,计六人。承宣,掌发号施令,有翼殿左一承宣、右二承宣至左二十三承宣、右二

  • 万石

    汉代官吏秩禄等级,凡丞相、太师、太保等皆为万石,实得月俸三百五十斛,一岁四千二百斛。实际发放时往往折合为钱,或钱谷兼发。1、禄秩级名。《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师古曰:汉制,三公号称万石,其俸月各三百

  • 请室令

    官名,车驾出,在前请所幸,徼车迎白,示重慎。中兴但以郎兼,事讫则罢。见《后汉书·百官志》。

  • 职方侍郎

    官名。隋朝尚书省兵部职方司长官,置二员,初为正六品上,文帝开皇三年(583)加为从五品,炀帝大业三年(607)改为职方郎。官名。隋初有此官,掌地图等。参看“职方郎”条。

  • 河南等路行中书省

    官署名。简称河南行省。元世祖至元五年(1268)十月设,主持对宋作战。置平章政事。行省事、同佥行省事等职。十年四月罢。十一年八月,又改荆湖行省为河南行省,指挥渡江攻宋诸军。置左丞相、平章政事、右丞、左

  • 大蓬

    秘书省长官秘书监别称。洪迈《容斋四笔》卷一五《官称别名》: “唐人好以它名标榜官称”,“秘书监为大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