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古代官职>纳言

纳言

官名。①亦作“内言”。相传舜时有此官,职掌承上启下,传宣上命,受纳奏言。《尚书·舜典》:“命汝为纳言,夙夜出入朕命,惟信。”孔安国传:“纳言,喉舌之官也。听下言纳于上,受上言宣于下,必信也。”战国亦置,见《季木藏陶》第80号。后世因作为侍中的别称。隋朝因避文帝讳,改侍中为纳言,置二员,为门下省长官,正三品。炀帝大业十二年(616)改名侍内。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复改纳言,三年改名侍中。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复置纳言,为门下省长官,正三品,中宗神龙(705—707)中复改侍中。参见“侍中”。②新莽由羲和(大司农)改名。东汉复名大司农。③东汉以来对尚书官员的别称。④北周武帝时由御伯改名,设中大夫、下大夫、上士、中士,掌出纳帝命,为枢要近侍之臣。隶天官府。


官名。1、掌出纳帝命。《尚书·舜典》:“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惟允。”传:“纳言,喉舌之官,听下言纳于上,受上言宣于下,必以信。”

2、王莽改大司农曰纳言,改太常曰秩宗。纳言秩宗皆文职,但王莽也使其将兵征伐,“令七公六卿号皆兼称将军”,故又称纳言将军、秩宗将军(见《汉书·王莽传》)。《后汉书·隗嚣传》:“纳言严尤,秩宗陈茂,举众外降。”《后汉书·光武帝纪》:“伯升又破王莽纳言将军严尤、秩宗将军陈茂于淯阳。”参看“大司农”。尧时设纳言,犹后代的尚书,为国君的喉舌,掌传达国君的命令和上呈有关文书(见《尚书·尧典》。“龙作纳言,出入帝命。”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3、掌侍从。北周初有御伯中大夫二人,掌出入侍从,属天官府;保定四年改御伯为纳言,掌侍中之职,宣帝末,又另置侍中为加官。隋又改侍中为纳言;炀帝大业十二年又改纳言为侍内。唐初为纳言,武德四年又改称侍中。见《通典·职官三·侍中》。

猜你喜欢

  • 官名。商代设置,管理粮仓。

  • 门者

    官名。春秋战国鲁、齐等国置。主司城门关闭开启的小吏。多以刑余之人充任。《韩非子·内储说下》: “齐中大夫有夷射者,御饮于王,醉甚而出,倚于郎门,门者刖跪请”。《淮南子·人间训》: “阳虎为乱于鲁,鲁君

  • 太府监

    ①官署名。辽朝改太府寺置,属南面官,职掌不详。金朝掌管国家财用钱谷的保管与出纳,负责供应宫廷用度和生活用品。以监、少监为正、副长官,辖左藏库、右藏库、支应所(又作支承所)、太仓、酒坊、典给署、市买司等

  • 票姚校尉

    官名,汉置,位低于将军,掌领兵征伐或驻守。《汉书·霍去病传》:“予壮士,为票姚校尉……上曰:票姚校尉去病斩首捕虏二千二十八级。”“票姚”,也写作“剽姚”或“嫖姚”,义为动作强劲敏捷。

  • 航空委员会

    官署名。国民党政府于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改陆军部的航空署为航空委员会,改隶军事委员会。设主任一人, 中将级; 副主任二人,少将级。其下设一室三厅:参事室,有参事三至四人,上校或中校级。三个厅

  • 典牧署丞

    官名。即典牧丞。

  • 士林馆

    官署名。南朝梁置。武帝大同七年 (541)立于宫城西,延集学者,置为学士,在馆中讲述经义。多由右卫将军朱异、尚书左丞贺琛讲述梁武帝所撰经义,常使沈洙为都讲。梁代设置的一种科学研究性质的机构。大同七年(

  • 制台

    清朝总督之俗称。明清对总督的敬称。明武宗曾自称总督军务,大臣们讳避,因改称总督为总制,故有制台、制宪、制军之称。世宗嘉靖年间复称总督,而制台等各仍旧沿用,清也沿用。参看“总督”条。

  • 散侯

    爵名。北魏中期置,位第五等,低于侯。孝文帝太和二十三年(499)定为从二品。爵位名。北魏置,秩从二品,地位在开国县侯之下,开国县伯之上。

  • 公使钱

    宋朝各路州军皆拨专款,以为宴请、馈赠官员赴任、罢官及入京往来费用,称公使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