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古代官职>秘书郎中

秘书郎中

官名。三国魏文帝黄初(220—226)初置,秘书署属官,亦称“秘书郎”。两晋因之,南朝宋以后多称秘书郎,或亦称此名。《梁书·王份传》: “(王佥)策高第,除长兼秘书郎中。”北魏初称秘书郎,孝文帝太和二十三年(499)复次职令时改此名,北齐因之。详见“秘书郎”。


官名,也称秘书郎,以“”担任,则称秘书郎,以“郎中”担任,则称秘书郎中。东汉始置,掌校对经籍图书。《后汉书·马融传》:“(安帝永初)四年,拜校书郎中,诣东观典校秘书。”注:“《谢承书》及《续汉书》并云为校书郎,又拜郎中也。”三国魏文帝置中书,典机要,置秘书郎中四人,专掌艺文图籍。三国蜀也置,职掌与魏同。晋沿置,分秘书图籍为甲、乙、丙、丁四部,由四人分管。南北朝皆沿置。见《宋书·百官下·秘书监》、《南齐书·百官志·秘书监》、《魏书·官氏志》。隋朝称秘书郎,仍置四员,掌四部图书。见《隋书·百官上、下》。唐代秘书省置秘书郎三人,“掌四部图籍……凡课写功程皆判之。”见《新唐书·百官二·秘书省》。宋朝秘书省有“秘书郎二人,掌集贤院、史馆、昭文馆、秘阁图籍,以甲乙丙丁为部,各分其类。”见《宋史·职官四·秘书省》。参看《通典·职官八》、《续通典·职官八》。

猜你喜欢

  • 有事

    周朝执事官吏通称。《利簋铭》:“锡有事利金。”《尚书·周书·酒诰》:“文王诰教小子、有正、有事,无彝酒。”

  • 都堂

    ①即“都省”,南北朝及隋唐五代尚书省总署之称。②宋朝百官集议之所。北宋前期设于尚书都省,凡典礼之事当议者,皆下诏都省传当议之官赴都堂集议,由判尚书都省事主持。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以旧

  • 随朝

    金代铨选之制,凡选为朝官谓之随朝。

  • 左侍御史

    官名。明洪武十三年(1380)于御史台置,左、右各一人,俱正四品。同年罢。参见“侍御史”。

  • 南郊祭器库监

    官名。北宋少府监置,员二人,掌祠祭所用器服等物。

  • 三行

    春秋时晋国的建制步兵。晋国地处深山,与戎狄为邻,在其壮大过程中曾长期与戎狄族交往,吸取了戎狄族步兵善战的经验,于鲁僖公十年(即晋惠公元年, 公元前650年)建立了步兵部队——左行和右行,隶属于太子申生

  • 税课局

    官署名。明朝置于地方各县的税务部门。掌一县商业税及财产税的征收。设大使一人,从九品。官署名。明置,掌税收、税契。在府称司,在县称局。见《明史·职官四·税课司》。

  • 左尚方丞

    官名。三国魏置,四百石、九品,左尚方令之副贰。西晋沿置。南朝宋置一员,南齐一员。梁隶少府卿,为左尚方署次官,流外三品勋位。北齐太府寺左尚方署置为次官。隋朝沿置八员,正九品。炀帝大业三年(607)隶少府

  • 朝珠

    服饰名。亦称素珠。清朝官服之一。用珠宝穿缀而成,每盘一百另八颗,中有四颗大珠,垂于胸前者叫佛头,背后者叫背云,另有三串小珠,称为纪念。用以分等第、别品秩。依典制所定,帝后、王公大臣以下,文职五品,武职

  • 武英殿大学士

    明、清殿阁学士之一。明洪武十五年(1382)始置,简选翰林院官为之,备顾问应对,秩正五品。永乐(1403—1424)时始以殿阁学士衔简入内阁参与机务。洪熙(1425)、宣德(1426—1435)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