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宾使
官名。五代始置,为诸司使之一。宋初沿置,属西班诸司使,多不领本职,仅为武臣迁转之阶。真宗咸平元年 (998),定为同六品。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改为正七品。徽宗政和二年(1112) 重定武臣阶官名,改武义大夫。
官名。唐始置,代宗时以宦官鱼朝恩带鸿胪礼宾使,主管鸿胪寺的礼宾司。宋承唐制置礼宾使,属西班诸司使,通常无职掌,仅为武臣迁转之阶。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改称武义大夫。辽客省所属有礼宾使司,以礼宾使为主官,掌接待宾客之事。
官名。五代始置,为诸司使之一。宋初沿置,属西班诸司使,多不领本职,仅为武臣迁转之阶。真宗咸平元年 (998),定为同六品。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改为正七品。徽宗政和二年(1112) 重定武臣阶官名,改武义大夫。
官名。唐始置,代宗时以宦官鱼朝恩带鸿胪礼宾使,主管鸿胪寺的礼宾司。宋承唐制置礼宾使,属西班诸司使,通常无职掌,仅为武臣迁转之阶。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改称武义大夫。辽客省所属有礼宾使司,以礼宾使为主官,掌接待宾客之事。
郡分职诸曹之一。汉置,《隶释》五《巴郡太守张纳碑》有漕曹掾及左右史各一人。漕曹之职当为管理漕运。汉制,郡国之粟或存本郡,或漕送京师,或转运于他郡,均按中央命令办理。《后汉书·百官志》记太仓令“主受郡国
参见“少詹事”。
宦官的泛称。《后汉书·皇甫嵩传》:“且今竖宦群居,同恶如市,上命不行,权归近习,昏主之下,难以久居。”
官名,俸六百石,掌公主车马。见《汉官》、参看“公主家令”条。
官名。北洋政府时期,地方政府采行省道县三级制,国民党政权建立后,国民政府废除道的一级,由省直接监督各县。惟新疆地区辽阔,情形特殊,废道不久即将全省分为迪化、伊犁、塔城、阿山、焉耆、阿克苏、喀什、和阗八
官名,三国魏置。侍中为加官,加此官者侍从皇帝左右,为皇帝的近侍。中书监和中书令共掌机密,典尚书奏事,权任相当宰相。其后,晋和南北朝皆沿置。《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齐王芳》:“正始元年春二月乙丑,加侍
官名。渤海国十卫之一右罴卫长官,置一人。
官署名。隋朝秘书省所领官署,置令、丞各二员,司历二员、监候四员,另有历、天文、漏刻、视祲博士; 炀帝大业三年 (607) 改名太史局。参见“太史局”。
宫中女官名。南史宋明帝定后宫百官时置,七品。官名。南朝宋设此官,为宫内官职,官阶为七品。见《宋书·后妃传》。
官名。① 领兵将官。汉武帝时,左将军荀彘出辽东,其属有卒正。②新莽郡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长官。天凤元年(后14),王莽据《周官》《王制》之文置卒正、连卒、大尹,职如太守。以侯典郡称卒正。1、官名,西汉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