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古代官职>

官名。①地方军事长官。东汉常命御史、中郎将等出督州郡军事,属临时差遣。三国吴于沿江要地置,统兵屯守,如西陵督、夏口督、武昌左部督、武昌右部督等,权势甚重,以皇帝亲信重臣出任。晋朝以督某州诸军事为该地区军政长官,位在都督或监某州诸军事之下。十六国汉、前凉、前秦、后凉及南朝沿置。②东汉大司马、大将军等府属吏,全称督盗贼。③ 统兵武官。三国吴置有无难督、前烦督、绕帐督等,统领营兵,为皇帝的侍卫武官首领,时亦外出征战,地位低于作为地方军事长官的诸督。


官名。1、皇帝特派官员。东汉皇帝特派御史视察、监督某事,或派中郎将等出督某州郡军事。属临时性差遣。

2、统帅。《三国志·魏书·夏侯渊传》:“太祖征孙权还,使渊督诸将击庐江叛者雷绪。”

3、指督军大将。《后汉书·郭陈列传》:“军征,校尉一统于督。”注:“督谓大将。”

4、地方军事长官,掌屯兵驻守。如三国吴置的两陵督、夏口督、武昌左右部督等。

5、各类统兵官的总称。如三国吴统领近卫军营兵的无难督、前烦督、绕帐督;另外还有水军督、京下督等。

6、督盗贼的简称。东汉大司马、大将军等府属吏中有督盗贼一官,简称“”。

7、加官名。北魏的刺史加“”或“都督”,则兼掌军事。

猜你喜欢

  • 幕职州县官

    宋朝幕职官与州县官合称。幕职官有签书判官厅公事、节度掌书记、观察支使,诸州府判官、推官,军、监判官等。州县官有州录事参军及诸曹官,县令、丞、主簿、尉等。(1)指宋代低级文臣阶官,即“选人”见该条。(2

  • 卜祝

    官名,即卜和祝的合称,既掌占卜,又掌祭祀时读祝词。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说:“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注曰:“迁父为太史,掌知天文律历卜筮祠祝之事。”

  • 司宗中大夫

    官名。北周武帝保定四年(564)五月丁亥,改礼部为司宗时,由礼部中大夫改名,仍属春官府。佐大宗伯卿掌礼仪的制订与执行,下设司宗上士、司宗中士、司宗旅下士以佐其职。正五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官

  • 官职

    ①官吏职分、职责。《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臣有臣之威仪,其下畏而爱之,故能守其官职。”《礼记·礼运》: “官职相序。”②官吏职位。《管子·制分》: “道术知能,不能爱官职。”尹知章注:“有道求知能

  • 刑部交阯清吏司

    官署名。明朝刑部属司之一,始置于永乐十八年(1420),掌交阯布政司(今越南境内)刑名,并带管所分直隶府州、在京衙门。宣德三年(1428)罢交阯布政司,十年革刑部交阯司。

  • 交通部

    官署名。清末有邮传部,南京临时政府改置交通部。管理公路、铁道、航路、邮信、电报、航舶及运输、造船事务,统辖船员。以总长、次长为正副长官,下设参事二至四人,秘书长一人。部内组织除承政厅外分设路政、邮政、

  • 掖庭狱

    监狱名,汉置,也称掖庭诏狱,属掖庭署,掌治皇后贵人以下至宫人之犯法者,有时也囚禁宗室近臣。《后汉书·皇后纪·和帝阴皇后》:“十四年夏,有言后与朱共挟巫蛊道,事发觉,帝遂使中常侍张慎与尚书陈褒于掖庭狱杂

  • 封郭等洲管民提领所

    官署名。元置,属宣徽院,设提领、同提领、副提领各一人。

  • 汤官饮监

    官名,汉置,为汤官属官,掌监饮食。见吴式芬、陈介祺《封泥考略》。

  • 从事内郎

    参见“从事中郎”。官名,即从事中郎。北周末年避杨忠讳,改从事中郎为从事内郎,其职事详见“从事中郎”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