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咨议局
官署名。清末置,是地方议会性质的机构。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清廷筹备立宪,于九月通谕设立各省咨议局。次年六月,宪政编查馆奏定《各省咨议局章程》,由上谕通令各省迅速举办,到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九月,各省咨议局宣告成立,并开始召集会议。会议的组成人员为议员。凡本省应兴应举事件,预算、决算、税法、公债,以及应担负义务等,均在议论范围之内。当时当选的议员多为各地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中要求改革的人,咨议局成为要求政治改革的讲坛。
官署名。清末置,是地方议会性质的机构。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清廷筹备立宪,于九月通谕设立各省咨议局。次年六月,宪政编查馆奏定《各省咨议局章程》,由上谕通令各省迅速举办,到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九月,各省咨议局宣告成立,并开始召集会议。会议的组成人员为议员。凡本省应兴应举事件,预算、决算、税法、公债,以及应担负义务等,均在议论范围之内。当时当选的议员多为各地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中要求改革的人,咨议局成为要求政治改革的讲坛。
官名。管理道教事务之道官。明洪武十五年(1382)设于各县道会司,县各一人,为道会司之长官。品秩未入流,设官不给禄,颁发度牒。掌领一县之道人。清沿明制,例由礼部拣选通晓经义之道人充补,移咨吏部注册。
见“斋郎”。官名,三国魏置,隶太常,属太庙令,八品,掌郊庙祭祀杂务。两晋、南朝皆置。北魏分太常斋郎和祀官斋郎,前者为从七品中,后者为九品中。唐朝太常寺置太庙斋郎一百三十人,其所领两京郊社署置郊社斋郎一
臣下向皇帝陈述意见的奏章。《汉书·贾谊传》“谊数上疏陈政事。”
即“博尔赤”。
官名。西魏、北周夏官府右武伯中大夫右射声率上士佐官,正二命。
官署名。明初工部四属部之一,洪武六年 (1373) 始置,掌经营造作之众务。设郎中、员外郎各二人,主事八人,十三年改设郎中、员外郎各一人,主事二人。二十二年改称营部。
外出求官;做官。《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长卿久宦游不遂。”
即“额驸”。
官名。唐置,见“宫尹府”。
乡官名。晋朝千户以下乡置,位次啬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