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效用

效用

宋军士名。又称“效用士”。本指自愿效力于军中之士, 《续资治通鉴长编》“庆历元年八月乙巳”条记仁宗时下诏说:“诸军、诸班直子弟、民间有材勇者,如愿效用,听诣所属自陈,以补神捷指挥,满万人,即权遣戍边。”其后陕西边防军中即采用效用的名目,作为新的军士名称。其来源颇为复杂,有壮健罪犯发配至边军戴罪立功的,有当地豪民富户、官员子弟和门客、举人挂名军中领取军俸的,也有无作战任务的军士自愿参战的。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制订“勇敢效用法”,勇敢原为英宗时陕西设置的一种军士名称,此时以勇敢效用正式作为志愿兵的名称。其法规定:“缘边诸路经略司勇敢效用皆以武技、勇力者应募从军,给钱粮、战马、器甲,以时肄习,若无调发,皆昕还家”;“不刺手,不置营,每季首赴经略司阅试;及本军注籍,遇有边事,返集,给口食,借官马,给草料。”北宋末期,效用在正规军中数额大增,形成效用和军兵两个等级,其军俸高于军兵。

猜你喜欢

  • 雄健将军

    见“十雄将军”。

  • 廱太祝令丞

    官名。西汉置,于祭祀五帝时掌读祝文及迎送神,有丞。东汉不设。

  • 中黄藏

    府库名,又称中藏府、中黄藏府,掌宫中币帛金银诸货物。置令、丞。《后汉书·少府》:“中藏府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中币帛金银诸货物。丞一人。”注:“《汉官》曰:员吏十三人,吏从官六人。”

  • 三大馆

    官署名合称。即唐、宋时期集贤院、史馆、弘(昭)文馆。

  • 烽帅

    官名。隋唐时称烽火瞭望处为烽,称瞭望兵为烽子,称其主官为烽帅。守烽吏名。汉代边郡有督烽掾,北周则有烽帅,隶于镇戍。任此职者见《周书·齐炀王宪传》:子贵,“出为豳州刺史,白兽烽经为商人所烧,烽帅纳货,不

  • 掌正

    官名。① 隋炀帝所置女官二十四掌之一,置二员,从九品,隶尚官局,与典正为司正之佐。②唐朝太子内官,置三员,从八品,掌文书出入、管钥、纠察推罚,隶司闺。女官名。唐代设此官,为太子内官,从八品,掌文书出入

  • 同“遂”。西周时期鲁国行政区划名。指国都郊外地区。《史记》卷三三《鲁周公世家》: “鲁人三郊三隧”。

  • 儹运御史

    专差御史名。明代本遣卿贰或部曹掌儹运事务,至万历时始差御史。掌督理南粮北调、监兑粮米、催儹运船,并兼理山东济宁以南河道。

  • 内赞礼官

    宦官职名。明置,掌宫中祭祀、礼仪等事,其职如外廷的鸿胪寺。有属官十余人,自答应长随,选其动转便利、声音洪亮、仪表丰秀者为之。

  • 准备将领

    官名。宋朝都督、制置大使、经略使等属官,临时派遣处置各种事务。军事幕职名。宋置,为都督、制置大使、经略使等所属,以备临时差遣,处理军中各种杂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