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治
官名。明宪宗成化十二年(1476)因湖广郧阳、襄阳(今湖北西部)地区流民屡次起义,乃设抚治一人以进行安抚,系都察院都御史衔,属京官外差的性质。万历二年(1574)以抚治事权不专,添兼提督军务衔。万历九年裁革,十二年复设。
官名。明宪宗成化十二年(1476)因湖广郧阳、襄阳(今湖北西部)地区流民屡次起义,乃设抚治一人以进行安抚,系都察院都御史衔,属京官外差的性质。万历二年(1574)以抚治事权不专,添兼提督军务衔。万历九年裁革,十二年复设。
官名。西汉尚书分为四曹,有主客曹。掌羌胡朝贺,法驾出则护驾。东汉分南、北,故置北主客曹尚书。官名,东汉置,为北主客曹长官,掌羌胡朝贡。西汉成帝初置尚书四人,分为四曹:常侍曹尚书主公卿事;二千石曹尚书主
官名。宣徽院官员。辽朝北面朝官宣徽北院、南院,南面朝官宣徽院、南面京官南京宣徽院皆置,位知院事下、同知院事上。元朝成宗大德四年(1300)置二员,从二品,位同知下、佥院上。官名。亦称宣徽院副使,为宣徽
东上閤门使与西上閤门使合称。官名。宋朝设此官,掌管朝会、宴飨、供奉赞相礼仪等事。唐宋制度,正殿朝会,百官从东西上閤门入殿廷;因而宋朝设东西上閤门使各三人、副使各二人,其下有宣赞舍人及閤门袛候等。见《历
官名。唐朝司农寺九成宫总监次官,置一人,从六品下。
官名。隋炀帝始置,为宫廷女官,二十四典之一。属尚官局,员六人。从七品,唐朝改正七品,二人,为司闱之佐,协掌宫闱管键之事。宋沿置,属尚书内省,金、明悉如唐制。明永乐 (1403—1424)后尽归其职于宦
官名,即“朱爵司马”,详“朱爵司马”条。
官名。三国魏置,五品。下设长史、司马,并八品。杂号将军名,三国魏置,掌征伐。五品,下设长史、司马,均八品。
元代缩减官员升等年资的一项规定。据《元史·选举志》记载,大德九年(公元1305年)诏:“外任流官,升转甚迟,但历在外两任,五品以下并减一资。”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诏“四品以下诸职官, 不分内外,
唐德宗以后,有大狱,即以御史中丞、刑部侍郎、大理卿合议审理,称大三司使。
官名。周朝置。太祝之副。宗庙祭祀礼仪为王导引,掌祝祷。《逸周书·尝麦》: “爽明,仆告既驾,少祝导王,亚祝迎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