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户部员外郎

户部员外郎

官名。唐朝始置,为户部头司户部司次官。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 ,高宗登基,以避太宗讳,改民部员外郎设。置二人,从六品上。佐户部郎中掌户部司事。龙朔二年(662) 改称司元员外郎,咸亨元年(670) 复旧。武则天光宅元年(684) 改称地官员外郎,中宗神龙元年(705) 复旧。德宗以后,度支事繁,常以一人判度支事务。五代因之。北宋前期为六品寄禄官,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始有实际职掌,正七品。其制有二,属左、右曹者,各一员,为部属之官,参掌本部事务。属各司者,为司之次官,协郎中掌司事。南宋高宗绍兴(1131—1162)中,废员外郎,别置户部郎官。辽朝户部亦设员外郎,其制不详。金朝户部不设诸司,置员外郎三人为本部佐贰官,从六品。以一员掌户籍、物力、婚姻、田宅、盐铁、市易等,一员掌度支、国用、俸禄、恩赐、贡赋等。元朝设三员,从六品,参领本部事务。明、清为户部所辖诸司之副长官,分别冠以各司之名号,从五品。明朝每司置一员。清朝每司二至五、六员不等,此外,户部所辖三库各设员外郎二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户部改度支部,其称遂废。


官名。唐宋等朝都设此官,为户部尚书的下属官员。唐朝的户部员外郎,与户部郎中共掌户口、土田、赋役等事。见《新唐书·百官一·户部》,参看“户部”条。

猜你喜欢

  • 采药师

    流外官名。唐代太医署所属有采药师,置于课药之州。凡药,辨其所出,择其良者以进。

  • 永巷令

    官名。西汉属少府,以宦官充任。有丞以为副贰。掌后妃宫女及宫中狱事。武帝太初元年 (前104) 更名掖庭令。东汉于掖庭令外复置永巷令,秩六百石。名义上隶属少府,掌宫中官婢。又,西汉詹事属官亦有永巷令,后

  • 周朝天子册命诸侯臣子时颁赐的玉器,作为册封的凭信。《诗经·大雅·荡》: “锡尔介圭。”

  • 七公干士

    由国师刘歆引荐,王莽封隗嚣为七公干士,士为七公属官。《汉书·王莽传》:“遣七公干士隗嚣等七十二人分下赦令晓谕云。嚣等既去,因逃亡矣。”参看“七公”条。

  • 边俸

    清朝吏部之铨选制度。乃外官历俸升转途径之一。凡烟瘴缺、苗疆缺皆属此类,俱三年俸满,有政绩而无差失者,例即升用。沿海缺、沿河缺历俸升擢视同边俸。边疆水土恶厉,或不到三年即可升迁;其水土非甚恶劣,苗疆非甚

  • 左司侍郎

    官名。即尚书左丞,五代后梁太祖开平二年(908)因避讳改,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复名尚书左丞。

  • 直事郎

    官名。①西晋省直事曹长官,六品。②北魏置,职掌、隶属不详。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从七品上。值班的郎官,《后汉书·朱晖传》:“后数日,诏使直事郎问晖起居,太医视病,太官赐食。”郎,侍从官的通称,

  • 三帅

    宋朝殿前都指挥使、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分别俗称殿帅、马帅、步帅,合称为三帅。

  • 巴奔巴

    唐古特官。清设于后藏,属唐古特文官。员额一人,其职任为管理印务。民国时期沿置。

  • 成均监

    官署名。即国子监,唐武则天垂拱元年(685)改,中宗神龙元年(705)复名国子监。官署名。唐光宅元年(公元684年)改国子监为成均监,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复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