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左春坊

左春坊

官署名。东宫置。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太子门下坊置,掌侍从赞相,驳正启奏,总领司经、典膳、药藏、内直、典设、宫门六局,职比门下省。咸亨元年 (670) 复名门下坊,睿宗景云二年(711) 再改为左春坊。长官左庶子二员,次官中允二员,另有司议郎二员、左谕德一员、左赞善大夫五员、录事二员、主事二员等。宋朝置主管官二员,以内臣兼; 同主管官二员,以武臣兼; 承受官一员,以内侍充; 南宋因置。辽朝置太子左庶子、太子中允、太子司议郎、太子左谕德、太子左赞善大夫,并领文学馆、司经局、典设局、宫门局之属。明、清隶詹事府。明洪武十五年 (1382) 分春坊为左右,置大学士一员,掌太子上奏请、下启笺及讲读之事,皆审慎而监省之; 又有左庶子、左谕德各一员,左中允、左赞善、左司直郎各二员; 二十九年又增置左清纪郎、左司谏、左通事舍人。嘉靖、隆庆之后,仅为翰林编修、检讨升迁之阶。清顺治九年 (1652) 沿置,十五年裁,康熙十四年 (1675) 复置,掌记注、纂修之事,仅为翰林升转之所; 置左庶子、左中允、左赞善,俱满、汉各一员; 汉员分别兼翰林院侍读、编修、检讨衔; 初,有左谕德,乾隆十三年 (1748)省; 光绪二十八年 (1902) 詹事府省入翰林院,遂废。


官署名,指太子宫府。魏晋以来,称太子宫太子府为春坊。唐置太子詹事府,以统众务,置左右二春坊,以领各局。历代多沿置,属官有增减。清朝詹事府置左右春坊,其长官为左右庶子,正五品。其属官有左右中允,正六品;左右赞善,从六品。左右春坊各官,掌记注撰文。见《新唐书·百官四上》、《历代职官表·詹事府》、《隋书·百官志中·詹事》、《清史稿·职官二》。参看《春坊》、《詹事》条。

猜你喜欢

  • 宣信校尉

    官名。三国蜀、吴置。主要担任出使到其它政权的任务。《三国志· 霍崚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 “(罗宪)为太子舍人,迁庶子,尚书吏部郎,以宣信校尉再使于吴,吴人称美焉。”官名,三国蜀置,掌承出使他国任

  • 枢密院

    官署名。唐代宗永泰(765—766)中始以宦官为内枢密使,不置司局,无视事之厅。僖宗、昭宗时,杨复恭、西门季玄为枢密使,始于堂状后帖黄,指挥公事,专置官署,扩为东西(上下)两院,设枢密使两人及承旨、院

  • 香药库副使

    官名。北宋太宗太平兴国(976—983)中置,属东班诸司使。多不领本职,仅为武臣迁转阶官。真宗咸平元年(998),定为同七品。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改从七品。徽宗政和二年(1112)重定

  • 劝进

    即劝即皇帝位,凡篡位的国君,都假托在位皇帝自愿让出皇帝位,自己又假推让一番,由同党大臣再三劝说,便即皇帝位。这种劝即皇帝位的言行,就叫劝进。

  • 县王

    封爵名,三国魏文帝置。《魏文帝改封诸王为县王诏》:“其改封诸王皆为县王。”晋初因之,并增邑为三千户,也置一军。参看《晋书·职官志》、《通典·职官十三·历代王侯封爵》。爵位名。北周设置,与国王、郡王、国

  • 司朝谒者

    官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增谒者台后置,二员,从五品,为谒者台大夫副职。参见“谒者台”。官名。隋置,为谒者大夫的副职,唐代废。参见“谒者台”。

  • 南苑主事

    官名。清朝内务府奉宸苑所属南苑之职官。协掌征收南苑地赋及管理行宫、寺庙等事。顺治十六年(1659)设,额定一人。

  • 大右弼

    官名。北周宣帝大成元年(579)正月置,为四辅官之一,是主要执政大臣,以申国公李穆任此。官名。北周设置,员额一人,备顾问参议,为四辅之一。《周书·宣帝纪》:“大象元年(公元579年)春正月癸巳,初置四

  • 舟工中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 (556) 置,北周沿置。冬官府司水中大夫属官,员一人,主舟船运输。下设舟工下士以佐其职。正二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 罢。

  • 武卫常侍

    武官名。南朝陈置,为前代武骑常侍的改名。参见“武骑常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