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右司郎中
官名。唐初置,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右承务郎,咸亨元年 (670) 夏旧称。员一人,从五品,掌受付诸司之事,举正稽违。如缺官,则以左司郎中兼行其职。北宋前期,用为文臣叙迁之阶,不领本职,为五品寄禄官。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复为职事官,正六品,员一人,掌受付兵、刑、工部之事,举正稽失。金朝亦置,员一人,正五品,掌本司奏事,总察兵、刑、工部之事,兼带修注官。元朝尚书省亦置,员二人,正五品,职掌如故。
官名。唐初置,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右承务郎,咸亨元年 (670) 夏旧称。员一人,从五品,掌受付诸司之事,举正稽违。如缺官,则以左司郎中兼行其职。北宋前期,用为文臣叙迁之阶,不领本职,为五品寄禄官。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复为职事官,正六品,员一人,掌受付兵、刑、工部之事,举正稽失。金朝亦置,员一人,正五品,掌本司奏事,总察兵、刑、工部之事,兼带修注官。元朝尚书省亦置,员二人,正五品,职掌如故。
官名。北齐置。从九品上。参见“特牛局”。
流外官名。唐于门下省与中书省在主事之下各置能书一人,主书写之事。
清朝捐纳事例之一,乃后期之加捐花样。咸丰九年(1859)为鼓励加捐而特设之班次。同治中又添设新班遇缺先一班,皆因成交纳实银而称为银捐。其选用之优异仅次于新班遇缺先,以至有“序补过速,见缺指捐”之指斥。
见“外兵参军”。
官名。武官统称。春秋时晋国上、中、下三军均设尉,主发众使民。战国时,赵国设中尉,掌京师警卫。各国又设国尉、都尉等,秦国曾以国尉为武官之长。县、郡所设掌一县或一郡之兵政。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中央设太尉等,
杂任职名。酱指豆麦等制成的糊状调味品,也指鱼肉蔬果等制成的酱状食品。唐于光禄寺掌醢署置酱匠二十三人,掌制作调味之酱与酱状食品。
官署名。元朝置,秩从五品,隶崇祥总管府,掌汴梁大承华普庆寺田产。置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员。
官名,为五威将军属官。从事,有的有专职,有的无专职,随时听命。《后汉书·李王邓来列传》:“(李)通亦为五威将军从事,出补巫丞,有能名。”
即“延昌宫南面行宫都部署司”。
即“三司都磨勘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