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尚书台

尚书台

官署名。秦、西汉少府有尚书署,掌收发诏命章奏。东汉称尚书台,亦号中台、内台,仍设宫禁中,职权更加扩大,名义上仍隶少府,实际上直属皇帝,既是参与决策的宫廷出令机构,又是综理国事的政务中枢,兼具中朝、外朝双重职能。各级官府奏章皆呈送尚书台,由其拆阅、裁定、记录、转呈、代奏,并向皇帝提供建议,参议政事。皇帝有成命,由其拟诏出令,下达三公府,有时不经三公,径下九卿。本台官员对诏令有异议,有权驳议。官吏选举、任免、考课、弹劾、诛赏、刑狱,无所不总。上自中央九卿,下至州郡,一切行政事务,由其分曹监督管理。虽置三公,形同虚设,权归台阁。太傅、太尉、大将军等大臣如加“录尚书事”衔,始可参预国政,综理政务,成为真宰相。长官为尚书令,次官为尚书仆射,总领台事,参议朝政。左、右丞各一员,掌台内具体事务及监督诸曹。设尚书六员,分领三公、吏、二千石 (后又分曹)、民、客 (后分南北主客)、中都官诸曹,曹各置郎 (侍郎、郎中)、令史。东汉末仆射分置左、右。和帝以后,信用宦官,中常侍出纳王命,与尚书台分权。魏、晋以来改称尚书省。然魏、晋、南朝宋、齐往往台、省互称。参见“尚书”、“尚书省”。


官署名,秦和两汉称尚书署,东汉称尚书台,也称中台、内台,设在宫中。名义上属少府,实际直属皇帝,掌总理奏章、宣布诏令,参与决策,实为总理国事的中枢。各级官府的奏章由其拆阅、记录,转呈、代奏,并掌选举、任免、考课、刑狱、诛赏。其所拟诏令,直接下达三公,甚至隔过三公,直接下达九卿。一切行政事务,由其分曹掌管。《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少府》:“成帝建始四年更名中书谒者令(武帝改尚书令为此称)为中谒者令,初置尚书,员五人,有四丞。”《后汉书·百官三·少府》:“尚书六人,六百石。本注曰:成帝初置尚书四人(另有一人为仆射),分为四曹:常侍曹尚书主公卿事;二千石曹尚书主郡国二千石事;民曹尚书主凡吏上书事;客曹尚书主外国夷狄事。世祖承遵,后分二千石曹;又分客曹为南主客曹、北主客曹,凡六曹。左右丞各一人。”《后汉书·光武帝纪》:“更始亦遣尚书仆射谢讨郎。”注:“《汉官仪》曰:成帝加三公尚书,主断狱事。仆射,秦官,仆,主也。古者重武事,每官必有主射以督课之。”

猜你喜欢

  • 国子监博士厅

    明清时国子监的内部机构。明制有五经博士五人,从八品。清制有满、汉博士各一人,经承一人,掌教经义,订立课程,并考核诸生学业;凡颁发皇帝“御制”文字,均录册存储。

  • 大公平

    官名。三国吴时期评定士族内部品第的官员。《三国志·潘濬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 “襄阳习温为荆州大公平。大公平,今之州都。”官名,三国时吴置,掌州郡选举人才,铨定九品。《三国志·吴书·潘濬传》:“濬

  • 君子营

    ①官署名。石勒为十六国汉安东大将军时置。将被其俘获的衣冠士族集在一起,号君子营。②军营名。东晋置。《晋书》卷七○《刘超传》: “(刘超)迁射声校尉,时军校无兵,义兴人多义随超,因统其众以宿卫,号为君子

  • 典翼牢

    官名。太平天国设置,为翼王府典官之一,掌监狱。员额二人,官阶为职同总制。

  • 立忠将军

    官名。十六国前秦置。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 (493) 定为从三品下,二十三年复次职令,改为四品。武官名。北魏设置,用以褒赏勋庸,秩正四品下。

  • 掌考

    官名。太平天国朝上职官。定都天京(今江苏南京)后始设。天王一度特任,为会试、乡试主考官。天试、东试、北试、翼试及各省乡试均设正、副一人。翼王出走后,仅存天试。天历己未玖年(1859),干王改革科举,改

  • 南左卫

    渤海国十卫之一,相当唐朝十六卫,置大将军一人、将军一人。

  • 指省

    清朝任官方法之一。又称加捐指省。根据捐纳制度规定,没有补授实缺之官员在吏部候选者,不等抽签分发,而由自己捐钱指定到某省听候委用,称为指省。清朝可以用钱买官,在买到官员资格后,如果自己希望到某一省去候补

  • 纳仓巴

    唐古特官。清设于后藏,属唐古特文官。员额不定,分隶于各处办事。民国时期沿置。

  • 太子中盾丞

    官名。北齐置,太子中盾署次官,员一人。参见“太子中盾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