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骁骑将军”和“游击将军”的合称。
满语。又作“大”。意为“头目”、“首领”。常用作官名。
官名。十六国前秦置。《资治通鉴·东晋孝武帝太元五年(380)》:“(苻坚以)南巴校尉姜宇为宁州刺史。”胡三省注:“苻秦于南中置南巴校尉。”
吏员名。宋代称县中低级吏员为小使,与高级吏员——主吏相对应。参见“编录司”。
十六国前燕官学生之别称。《晋书·慕容皝载记》:“赐其大臣子弟为官学生者号高门生,立东庠于旧宫,以行乡射之礼”,“皝亲临东庠考试学生,,其经通秀异者,擢充近侍。”
清朝河道总督之俗称。清朝对河道总督的别称。见“河道总督”条。
官名。唐朝左、右卫所领内府勋卫二府长官,置一员,正四品下,总其府事,掌领本府校尉、旅帅、勋卫之属宿卫。
宋代高中级官员荐举选人改为京官的奏状,即“京削”,见该条。
参将、游击、都司、守备的合称。
“中书省”别称。原指禁苑中的池沼,魏晋南北朝设中书省于禁苑,掌管机要,故有此称。也可指中书省的主要官员。《晋书·荀勖传》:“(勖自中书监守尚书令)人有贺之者,勖曰: ‘夺我凤凰池,诸君贺我邪!’”亦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