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太监

太监

①官名。辽朝置,或称大监,为少府、秘书、太府诸监长官。元朝沿置,在艺文监等府署仍为长官,在太府、秘书、中尚、章佩诸监则降为次官,位在太卿或监卿之下。② 明朝置为宦官衙门长官。洪武二十八年(1395)于内官十一监分设,位在少监、监丞之上。后分设于二十四衙门,各一员或多员,秩正四品。永乐(1402—1424)后权力渐大,拥有出使、监军、镇守、刺民隐事等大权。其中司礼监秉笔太监掌批红之权,地位尤重。清朝内务府设,自四品至八品不等,有总管太监、首领太监诸衔。权力远不及明朝,已无干政之机。③明清宦官之通称。


官名。辽代太府、秘书、都水等监的长官皆称太监;元代太府、中尚、章佩等监都有太监,从三品。明朝设十二监、四司、八局共二十四衙门,各衙门都设掌印太监,是在宫内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官员;因该职由宦官担任,于是从此以后,太监便成为宦官的专称。明朝从中期开始,太监有出使、监军、镇守以及侦察官员百姓的大权,造成许多弊病。清代从中得到借鉴,便削减了太监的人数和权利;设总管太监,属内务府,官爵不得超过四品。见《辽史·百官志三》、《元史·百官六》、《明史·职官三·宦官》、《清史稿·职宫五·宦官》、《续文献通考·职官六》。

猜你喜欢

  • 楼船都尉

    官名。三国吴置。《会稽典录》: “(钟离) 牧父绪,楼船都尉。”(《三国志·钟离牧传》裴松之注引)官名,三国吴置,掌领楼船兵,位低于将军。《三国志·吴书·钟离牧传》:“钟离牧……汉鲁相意七世孙也。”注

  • 康礼卫

    即“康里卫亲军都指挥使司”。

  • 正郎

    唐朝尚书省诸司郎中别称。《唐会要》卷五五《中书舍人》: 宣宗大中六年(852)六月敕,“每选知制诰,于尚书省六行郎中官选择有文学行实、公论显著者,以备擢用,不得偏取前行正郎。”

  • 保长

    乡役名。宋朝始置。神宗熙宁元年(1068),王安石变募兵而行保甲之法。三年,始令民间联比以相保任。每十家为一保,选主户有能力者一人为保长。掌率同保之人维持治安。清朝地方编户中亦设。顺治(1644—16

  • 出入使人

    官名。又称“逆出使人”。西周置,掌传达王命。《卫鼎铭》:“用飨王出入使人众多朋友。”

  • 左王

    官名。匈奴左贤王简称。《汉书·卫青传附赵破奴传》: “以浚稽将军将三万骑击匈奴左王。”参见“左贤王”。汉时匈奴左贤王的省称。《汉书·卫青霍去病传附赵破奴传》:“以浚稽将军将二万骑击匈奴左王。左王与战,

  • 内国史院

    参见“内三院”。官署名。清入关前置,为“内三院”之一,入关后随内三院改组为内阁。参见“内三院”。

  • 赐金

    官吏升赏方式之一。《汉书》中常记汉代君主以赐金的方式奖励臣下,如《张良传》记“赐张良金百镒。”《惠帝记》记“赐将军四十金。”《循吏传》记“二千石有治理效,辄以玺书勉励,增秩赐金。”

  • 大室韦军详稳司

    官署名。辽朝北面边防官,统领大室韦部之兵马,长官为详稳,下设都监等官。属西北路总领司。

  • 中亮大夫

    官名。宋徽宗政和二年 (1112) 重定武臣及内侍阶官名,改客省使、宣庆使置,从五品。金朝为内侍阶官,正六品上。官名。宋置,详“中侍大夫”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