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太子率更令

太子率更令

官名。秦、西汉掌知漏刻,主东宫值宿事,职似光禄勋,秩千石。隶太子詹事。东汉主太子庶子、舍人值宿事,隶太子少傅。与太子家令、太子仆并号太子三卿。三国因之。两晋南北朝不领庶子、舍人,掌太子宫殿门卫及赏罚等事,职似光禄勋、卫尉。两晋或隶太子二傅,或隶太子詹事。南北朝以来,隶太子詹事。晋、宋五品,梁十班,陈四品、千石。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从三品上,二十三年改从四品上。北齐至辽为太子率更寺长官。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曾改名司更大夫,咸亨元年(670)复旧。北齐掌东宫周卫禁防、漏刻钟鼓,隋掌伎乐漏刻,唐兼掌皇族次序礼乐刑罚之改令,皆从四品上。宋朝仅存其名,罕有除授。辽朝亦置。


官名,秦置,掌管漏刻。汉沿置,属官有丞、主簿、庶子、舍人更直等,职似光禄勋,而属詹事。后汉因之,属少傅。魏因之。晋代率更令,掌宫殿门户及赏罚事,职如光禄勋、卫尉而属詹事。南朝宋齐梁陈沿置,北魏、北齐也有;北齐领中盾署,掌周卫禁防漏刻钟鼓,也属詹事。隋代率更令掌伎乐、漏刻,有令、丞、录事各一人。唐代沿隋制,加掌皇族次序及刑法。其后辽代等也置,属太子率更寺,属官有丞、主簿。见《通典·职官十二·太子率更令》、《辽史·百官志三》。

猜你喜欢

  • 水正

    官名。传说颛顼氏所置五行之官,亦即冬官。死后为神,称玄冥。详“木正”。官名,主治水。《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

  • 中散

    官名。①北魏初期置。为内廷官,直宿禁中,隶属幢将,无员限,无具体职掌,在皇帝左右参预机密,经常奉使出巡州镇,考察地方官政绩。皇帝出征时随从左右,管理御用兵器。兼用文武,亦任用以医、卜等专门技能侍奉皇帝

  • 典郡书佐

    官名。司隶校尉及州部佐吏。司隶校尉有假佐二十五人,其中每部郡国从事下设一人,各主一部文书。由郡吏充补,满一岁更替。官名,汉置,每郡一人,各掌一郡文书。以郡吏补,岁满一更。《后汉书·百官四·司隶校尉》:

  • 前侍中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 (556) 置,北周沿置。天官府宫伯中大夫属官,分置左、右,皆正 二命。亦称“前侍二命士”。领前侍下士,负责御寝南门的警卫,披银甲,左执狮子环、右执象环长刀,刀用银饰。隋文帝开皇

  • 奉乘郎

    官名。北魏置。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从五品中,二十三年复次职令,未见。

  • 饭银处

    官署名。清朝内阁、户部、刑部、工部及理藩院等衙门内所设之机构。负责收支本衙门员司之饭银。这种“饭银”由各省按额数报解中央各衙门,各衙门之间也有“帮帖”(如户部每年都帮帖内阁、军机处及礼、兵、刑各部一部

  • 水衡都尉

    官名。西汉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始置,秩二千石。初欲以主盐铁收入,因杨可告缗后上林苑保管财物众多,乃令主上林。凡上林诸机构、库藏,离宫禁苑农田水池禽兽及供宗庙用牲,均归其职掌。元鼎四年悉禁郡国铸钱,

  • 礼部左参议

    官名。清末礼部属官。光绪三十二年(1906) 置。左、右各一人,正四品,简任。佐尚书、侍郎奉行典礼,审议各司重要事务,总核征收地租及一切公产等。宣统三年 (1911)礼部改典礼院,遂省。

  • 都给事中

    官名。明清六科之主官。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设六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一人,秩正八品。建文(1399—1402)中改为正七品。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清顺治十八年(

  • 京畿都漕运使

    官名。明设此官,掌京畿漕运事务。明初,太祖置京畿都漕运司,设漕运使,正四品;还有知事、提控案牍、监运等官。见《明史·职官二·总督漕运……》,参看“漕台”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