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大丞相府

大丞相府

官署名。或简称丞相府、相府。北魏始于丞相上加大字,以尊崇权臣。孝武帝太昌元年(532),高欢为大丞相,于晋阳 (今山西太原西南) 建府,辟僚佐,置长史、司马、从事中郎、参军、掾、属等。诸僚属初仅管理相府事务,至东魏则“军国政务,皆归相府”。(《北齐书·神武纪下》) 后不常置。北周静帝大象二年 (580),杨坚为大丞相,总领百官,以正阳宫为大丞相府,置长史、司马、司录、从事内郎、掾、属、主簿、东阁祭酒、诸参军等。府僚地位甚高,如于谨以尚书左仆射兼相府长史 (《周书·于谨传》)。但具体政务不归相府,而由六官府分掌。隋恭帝时曾任命李渊为大丞相,“军国机务”“咸归相府”。(《隋书·恭帝纪》)

猜你喜欢

  • 札子

    见“札”。

  • 上下四府

    官名合称。金朝人称尚书省左、右丞相与平章政事二人为宰相,尚书左、右丞与参知政事二人为执政官,号为“上下四府”。例以皇族、外戚及女真人有战功者充任,有时参用奚、霄、契丹人。

  • 采邑

    周朝封赐公卿大夫作为世禄的封邑。《周礼·天官 ·大宰》郑玄注: “公卿大夫之采邑,王子弟所食邑,周召、毛聃、毕原之属在畿内者。”分封制时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采邑的土地和附着于土地上的劳

  • 大程官

    流外官名。宋初置于三省与枢密院,掌承发诸房文字。金代在尚书省左右司亦有设置。

  • 恶弱水土处

    宋代铨选制度中的一项规定。凡偏远未经开发之地称为恶弱水土处,广南新、循、琼、钦、廉、邕、宜、融等十九州、军,南恩州阳春县,惠州河源县,福建漳州龙岩、漳浦县、汀州上杭、武平县,江西赣州安远。龙南县等属之

  • 甲本

    见“甲琫”。

  • 钦察亲军都督府

    官署名。元朝设于文宗天历二年(1329)正月,秩从二品,掌左钦察卫、右钦察卫、龙翊卫三支钦察卫军。次年六月,改为大都督府。

  • 冶塘冶令

    官名。见“诸冶令”。

  • 广东清吏司郎中

    官名。简称广东司郎中。①明清户部广东清吏司之主官。掌司事。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改广东部郎中设,一人,南京户部广东清吏司亦设一人,皆正五品。清顺治元年(1644)沿设,汉郎中一人。满洲司官初不分曹

  • 内算官

    官名。南诏望苴蛮官,代王裁处,以付六曹。